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435312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改研究项目申报书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 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主持人: 王军 主持单位: 温州大学 通讯地址: 温州大学(茶山)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325035 联系电话: 0577-86689609 传 真: 0577-86689611 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金国平 温州市建筑地基处理研究所 负责人: 钱振荣 温州市大成监理有限公司 负责人:王任 温州大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负责人:周庆淼 温州市建瓴新墙材有限公司 负责人:戚建钢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

2、名称以建筑材料为核心,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否起止年月2009. 012010.12项目主持人姓名王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6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讲师/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温州大学邮政编码325035 电话0577-86598000通讯地址温州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72008第一学期工程力学工程管理本科108温州大学20072008第一学期理论力学工程管理本科48温州大学20072008第二学期材料力学工程

3、管理本科48温州大学20072008第二学期环境岩土工程土木本科26温州大学20072008第二学期结构力学土木本科90温州大学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8-2010新形势下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2008-2010新形势下的三本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2008-2010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校级教改2009-2011双向激振下饱和软粘土动强度、变形、本构模型试验研究国家基金青年基金(主持)2007-2008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线路系统和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研究国家基金(参与)2004-2007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加筋路

4、基的沉降特性研究国家基金(参与)2008-2010强夯法加固回填碎石土地基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省科技攻关(排名2)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9726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蔡袁强男1965.10教授温州大学校企合作潘林有男1963.6教授温州大学教学杨柯男1954.12教授温州大学实验/实践石海均男1964.8教授温州大学实验/实践孙林柱男1964.2教授温州大学教学李校兵男1974.7讲师温州大学教学杨芳女1965.4副教授温州大学教学陈联盟男1978.10副教授温州大学实验/实践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

5、位数159625单位:温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李朝晖男1965.9教高本合作单位校企合作张清华男1966.6教高本合作单位教学叶帆男1974.8高工本合作单位实践单位:温州市建筑地基处理研究所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钱振荣男1947.11高工本合作单位校企合作钱港男1966.4工程师本合作单位教学王勇男1975.8工程师本合作单位实践单位:温州大成监理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王任男1972.4高工本合作单位校企合作薛春江男1965.8高工本合作单位教学张秀荣女1953.9工程师本合作单位实践单位:温州大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

6、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周庆淼男1942.6高工本合作单位校企合作卢德标男1940.11高工本合作单位教学施诚信男1943.7高工本合作单位实践单位:温州市建瓴新墙材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戚建钢男1955.10工程师本合作单位校企合作张发芬女1961.6工程师本合作单位教学林省章男1972.4工程师本合作单位实践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400万人, 居全国各行业之首,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140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我国建设

7、事业发展很快, 大规模的建设事业需要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因此,社会需求具有高素质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土木工程行业已跨入智能化时代,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涌现,对于日益综合化的土木工程专业,必须要培养出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知识,长于综合创新、优化整体的人才。他们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敢于开拓创新和实践。民族进步,国家富强要求高校培养出顺应时代要求的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8、,教材部分内容陈旧,课程间内容重复大,课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弊端,不利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利用与融会贯通,与实际工程脱节,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以致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对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开展适合于21世纪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与信息、能源一起并列为现代技术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将是推动21 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材料科学在土木工程发展史上曾起到划时代的作用,石结构、木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组合结构,每一种新材料的结构推广应用都给城市面貌带来新的变化,

9、给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带来新的内容,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新的课题。钢、混凝土等材料在某行业基建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就形成了特定的(如房屋、桥梁、码头等) 结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研究和探讨这些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就用到力学、构造、机械、人员组织,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使材料科学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各种适应高技术发展的新型材料不断涌现,传统材料也在不断改进。材料科学必将对未来的土木工程技术产生更大的影响。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材料过去是、将来更是土木工程应用技术的核心。我国学习土木通常专业的人,很少成为土木工程材料工作者,目前,从事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技

10、术人员大多数在本科阶段专学材料。这样就把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从源头上区分开来。从理论研究需要来看,由于土木工程技术主要以力学为基础,而土木工程材料主要以化学为基础,严格区分两个不同基础学科的技术是正确的。但是,从工程应用角度来看,这样做是错误的,因为,客观上没有和材料无关的土木工程应用技术,材料和土木工程应用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材料是土木工程应用技术的载体,没有材料,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就没有实际意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 ,从事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数经历过系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学习和训练,因此,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材料科学中的无机非金

11、属材料硅酸盐水泥等学科,更不同于金属材料学科。以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学,倡导以材料为核心的知识构成体系,在国内,正遵循了“不应该老围着别人有什么,而应该想别人没有什么”这个特色专业办学的原则;同时也遵循了土木工程技术发展历史上的材料核心作用的规律;遵循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广而不浮、够用为止、不够再学”的方针。施工技术是人类使用建筑材料的经验积累和科学总结;结构设计是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和实践之后,总结出的指导工程实践的较成熟的方法;岩土是一种天然材料,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就是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因此,本项目提出以材料为核心的知识构成体系。材料的核心作用将与力学和管理知识在

12、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正如长江纳百川而归海,因而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加雄伟壮阔。以材料为核心课程体系有利于克服单门课程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所带来的教学内容陈旧、重复的弊端,有利于理清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决“大土木”专业设置下课程多,学时多所引起的教学效率低下的有效手段。以材料为核心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瘦身”,并形成完备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的能力,符合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问题是世人十分注重的生存问题之一。在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都是国家总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项(约占3040)。因此,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开发与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建筑业十分关注的热点。虽然,目前我国先后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建筑节能规范,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