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433886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证角度+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没有层次路不清 没有角度路不明论证角度(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知识点辨 析高二学生在答卷过程中,会遇到概念不清而盲目答题的情况,引 得高二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及时补充相关资料,使得语文教学有的 放矢,也能快速适应新高考的试卷变化,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一、概念辨析:论证角度(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一)论证角度(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 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 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 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二)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例证法):

2、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具体 形象,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论证观 点。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2. 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 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 用论证”是其中一种。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 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观点。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 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 增强论

3、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4.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5.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语言生动形象,文章浅显易懂, 易于理解和接受。6. 类比论证通过对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 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作用: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 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7. 因果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合理。通过 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果溯因,由因

4、溯果) 来证明论点。作用:因果论证的运用使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从现象看本 质,由结果探究原因,让论证深刻,说理透彻。8. 归纳论证(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这是一种从材料到 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 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 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 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三)论证特点论证特点主要包括论证切入的特点、论证思路的特点、论证角度 的特点、论证方法的特点等。分点作答,顺序可以先谈切入方式,再谈论证结构或论

5、证角度的 特点,最后谈论证方法的特点。(四)答题角度1. 论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并列式。采用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逻辑严密。2. 论证思路。正论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驳论式:提出他人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作者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就问题展开分析议论,最后得 出结论。作者就问题展开议论,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结论。3.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举例论证(例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有 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比,这时只答从反面论证即 可)。4. 论证语言:严谨、活泼、文学性;逻辑严密,生动活泼;句式 (设问等)。5. 论述角度:立足于,围绕话

6、题,从正(反)面展开论 述。(五)答题关键知识点1. 论证方式分为两种:立论和驳论。2. 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式还是总分式,或者分总式。分 析本论部分,是横向展开,还是从纵向展开;是并列式、递进式结构, 还是对比式,或者立驳式结构。3. 论证方法,如常见的事实 (举例)论证、道理(含引用、理论) 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等。4. 论述文语言的总体特点是准确、鲜明、严密。在这一总特点之 下,再看具体文本的具体特点,如讲究幽默风趣,或者通俗平实,或 者句式工整、语言典雅,或者设喻生动、妙趣横生等等。二、文段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

7、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 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 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 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 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 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 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8、,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 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 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 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 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 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 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 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 球上的自然万物

9、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 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 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 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 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 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 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 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 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

10、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 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 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 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物资单,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 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 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

11、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 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 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 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 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 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 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 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 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 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 类向自然界索取

12、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 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 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 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 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 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 分)参考答案】(1)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 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2)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 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

13、要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 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 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 析。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 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 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 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 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

14、 可能发生动荡。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 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 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 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 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 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 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 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 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

15、惕。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 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 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 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 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这里排除人 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 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 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 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材料二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 学正是这种智能

16、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 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 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 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 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 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 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 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 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 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 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