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42664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经济理论中的三个不确定性命题一种经济哲学视角的考察张雪魁 2012-12-19 13:44:26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7期 【内容提要】在现代经济学说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三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别,分别是凯恩斯学派、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这三大学派的经济理论充满根本的差异和冲突,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反对者,而即便是同属自由主义传统的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它们在理论逻辑上也是迥异的。事实上,通过追根溯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决非是无法沟通的。原因在于,在上述三个经济学派别的发源地,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主旨应对经济世界的

2、真实不确定性。【关键词】凯恩斯学派 理性预期 “经济人”假设 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深度不确定性时代,如何看待和应对不确定性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凯恩斯学派、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先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弗兰克奈特都曾给予过密切关注。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他早期对不确定性的哲学研究,其成果是概率论,一个是他后期对不确定性的经济学研究,其成果是通论,而前者正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哈耶克从知识观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不确定性与市场秩序生成的内在关系,尤其是他通过“无知的知识观”和“默会知识观”对自发秩序的揭示和对建构论理性主义的批判,更

3、是凸显出不确定性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奈特把不确定性与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联系起来,指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乃是,通过鼓励人们承担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防止以暴力或者其他外在干预的形式(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消除不确定性,从而压缩或者取消人类行动的自由空间。由此看来,尽管奈特、凯恩斯和哈耶克分别来自三个相互对立的经济学派别,但是他们的经济思想有着共同的理论主旨,即如何看待和应对经济世界的真实不确定性,这为三者之间展开实质性对话提供了新的基础。一、凯恩斯:概率、信念与不确定性一般认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它缺乏一个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结构。这不是说凯恩斯宏观

4、经济学中没有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而是说凯恩斯的微观分析既含混不清又充满矛盾,给后人留下许多猜想的空间和令人困惑的问题。正如卢卡斯所言:“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的看法已成为常识”,但是,“人们对这一需求的本质及满足这一需求意味着什么还认识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凯恩斯的微观理论从未向理性主义观念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凯恩斯分享着理性预期理论家的信心和乐观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根本上是拒斥理性主义传统的,心理主义分析是凯恩斯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凯恩斯的理论体现了一种调和主义:在理性与非理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谋求

5、妥协。凯恩斯本人似乎也感受到了自己在人类理性认识上的混乱,甚至声称自己深陷于“苦恼”和“不可救药”之中。人们的看法如此不同,以至于詹姆斯托宾直接将通论的微观基础问题称为“一个难解之谜”。除了上述意见分歧之外,这个难解之谜真正令人困惑的地方还在于:在通论出版之前,主流经济学未能考察不确定性和预期的形成过程,这在众多卓越的经济学家中被默认为一种事实,也未曾引起大的争论。但是,在通论出版之后,由于它将不确定性和预期作为“核心论题”,人们对凯恩斯未能在通论中建构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过程的理论颇感困惑。正是在此意义上,霍奇逊指出:“凯恩斯没有考虑这种预期是怎样形成的,他的著作留下了这个空白,而在这

6、个空白点上凯恩斯体系最易受到攻击。”既然学者们已预先判断,凯恩斯没有为他的通论建构一个微观基础,即提供一个关于不确定性和预期形成过程的理论说明,那么在通论出版之后,学界不遗余力地开启重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论运动,也就被视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值得注意的是,同样都是从关注不确定性和预期出发,理性预期假说却得出了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截然相反的政策结论。在卢卡斯那里,预期的不确定性不是被用来探讨通论的微观经济学结构,而是被用于反驳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并为经济政策的自由放任辩护。令人疑惑的问题是:既然通论把不确定性作为“核心论题”,主流经济学家们怎么

7、可能以不确定性之名来证伪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及其政策结论呢?理性预期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与凯恩斯所谓的不确定性究竟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构成了围绕通论展开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之争的核心。显而易见,这个核心问题无法在通论中求得解答,也不可能在凯恩斯其他经济学论著中找到破解疑惑的理论根据。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一个被人们忽略已久的重要事实:就像亚当斯密在创作国富论之前,曾经写作道德情操论为其开创现代经济学奠定哲学基础一样,凯恩斯在创作通论之前,也曾经写作概率论,为其开创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哲学基础。就像道德情操论是打开国富论当中诸多疑问的一把钥匙一样,概率论也是打开通论当中重重谜团的一把钥

8、匙。自1904年开始构思至1921年出版,概率论是凯恩斯先后用了17年时间进行研究和思索的经典之作。其重要性可从伯特兰罗素的评价中窥其一斑:“此书从总体上来说再怎么高的评价也不过分。”在这部早期哲学著作中,凯恩斯发展了一种新概率论,即逻辑概率理论,并借此创立了一种新理性观,即信念理性理论。简言之,凯恩斯信念理性理论的中心内涵就是:它向我们揭示了不确定性是无法用传统的概率理论(主观概率和频率概率)进行数量化的,因而传统概率理论根本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处理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而传统概率恰恰就是正统经济学建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石。这正是正统理论难以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内在原因。与之相反

9、,凯恩斯经由他的信念理性理论建构了一个与新古典经济人模型不同的“信念人模型”。该模型通过纳入对理性生成机制的内生不确定性、个体知识的不确定性、个体偏好的异质性和个体行为特征的多样性的考察,使得以完备理性、完备知识、给定偏好和单一的个体理性行为为基本假设的主流理性选择理论成为其特例情形。因此,“信念人模型”就成为一个更具一般性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乃是用他的“信念人”假设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场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考虑到概率论中的信念理性理论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通论)的微观基础,那些试图将正统理论(古典和新

10、古典均衡理论)绑架在通论之上的做法,就是根本有悖于凯恩斯经济学的本意的。不管这些理论多么精致自恰,影响多么深远,它们都不是凯恩斯本意上的微观经济理论,都不可能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只能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没有爱情基础的婚约。由此,我们得到一个基本结论:通论的秘密隐含在概率论之中,撇开概率论人们是无法从根本上把握通论的微观基础的。然而,长期以来,概率论却很少引起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在经济学界,通论被从它的哲学母体概率论中抽离出来,受到极大关注,而凯恩斯的哲学成就则被他的经济学影响所遮蔽掉了。这当中,可能有两个学者可勉强算作例外,一个是凯恩斯最顽固的对手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另一个是

11、通论的著名阐释者海曼P明斯基。尽管明斯基没有对凯恩斯的概率论作深入的研究,但他却是能够通过凯恩斯早期的哲学著作概率论来认识、考察和研究通论的少数人物之一。他在凯恩斯通论新释一书中指出:“在解释通论的过程中,必须牢记凯恩斯首先还是概率论的作者。”明斯基虽没有具体阐明如何通过概率论解读通论,但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线索,这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指出的:概率论是我们打开通论当中重重谜团的一把钥匙。各种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重建方案,比如新古典综合学派、伦敦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常常互相攻击对方是“冒牌凯恩斯主义”,而事实上,如果从概率论来看,这些方案都没能把握通论的微观

12、基础信念人模型。明斯基还指出:“没有不确定性的凯恩斯就像不是王子的哈姆雷特。”(11)这无疑是抓住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内核。对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各种正统和非正统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相关文献不胜枚举,围绕通论展开的研究更是将不确定性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问题是,通论中的不确定性与传统经济学所认为的不确定性,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东西:通论所谓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基于“非数量化不可知概率类型”的“真实不确定性”,即一种无法预测的意外。要想把握这种不确定性,不回到凯恩斯的概率论作一番深入的研究,仅仅通过通论中零星而杂乱的描述是根本不可能企及的。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思想植根于他对资本主

13、义市场经济的深刻认知之中,反过来,这种不确定性也正是他建构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通论)的出发点。凯恩斯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忧虑:自由市场经济充斥着不确定性,而人类的有限理性(信念理性)又远远不能掌控这些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人们还不得不在一个自己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进行决策。这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困境。在通论的最后一章,凯恩斯以“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为结束语,对资本主义的前景作了一种悲观主义的预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论实际上是为凯恩斯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建立了一种合理的经济解释。凯恩斯先后思考17年才出版的概率论,其研究动机就是源于他对摩尔伦理学的困

14、惑。摩尔在他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将“善”解释为一种不可定义的东西,而在凯恩斯看来,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伦理学(不可捉摸的善)将为人类的伦理实践带来困惑。正是基于这样的伦理困惑,凯恩斯开启了他对不确定性和人类理性的研究,最后的成果就是概率论中的信念理性理论,而这个理论也正是通论的哲学基础。由此看来,凯恩斯的整个学术生涯有两个高峰,而这两个高峰都与他对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息息相关。一个是他先前对不确定性与伦理学关系的研究,其成果是概率论一部以“概率和善行”为主旨的道德哲学专著,该书反映了凯恩斯早期的基本信仰。一个是他此后对不确定性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其成果是通论一部从不确定性视角确立宏观经济分析基础的经

15、济哲学专著,该书彰显出不确定性问题对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深层意涵。在概率论出版(1921年)至通论(1936年)问世的15年间,资本主义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大萧条),并由此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危机是以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为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思想作了一个历史注解,通论正是凯恩斯为拯救资本主义开出的药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萧条在情感和理性上产生的影响始终没有从人们的脑海中抹去,但凯恩斯经济学似乎已被新自由主义埋葬。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正当凯恩斯主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准备“寿终正寝”的时候,当下这场仍在不断深化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把凯恩斯推到历史的最前台,以至于整个人类都为我们曾经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头脑而深感庆幸凯恩斯又回来了,而且是作为人类的精神导师回来的!在这个时候,我们更有理由回到他早期的哲学著作(概率论),深入地研究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思想,借以洞察我们当下的处境和人类未来的前景。二、哈耶克:无知、秩序与不确定性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一书中曾指出:“凯恩斯相信,和遵守传统的抽象规则形成的世界相比,他通过计算一些可预见的后果,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12)显然,这一评价针对的是凯恩斯的通论。哈耶克还把凯恩斯的“建构论”情结追溯到他早期的哲学著作概率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