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425130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题及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 理解选择: 1 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

2、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三、四两句描绘

3、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5.对

4、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景色。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二 名句赏析:1.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2. 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3.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三 理解作答:1. 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

5、作者怎样的情怀?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4.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案:一.C 2A .D 二 1.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这四句不仅

6、写出了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三1.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2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3.答:成语“万籁俱寂”。“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4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5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