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423388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大自然的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大自然的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5大自然的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5大自然的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5大自然的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大自然的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大自然的语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2.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

2、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

3、了重要贡献,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也有杰出成就。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2.背景链接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就倡议应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1963年出版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合著),系统介绍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利用物候预告农事的方法等。本文即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二、字词积累翩然(pin) 孕育(yn) 萌发(mn) 悬殊(sh) 农谚(yn) 海棠(tn) 纬度(wi) 连翘(qio)草长莺飞(yn) 风

4、雪载途(zi) 销声匿迹(n)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次第:依次。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后多用来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或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三、 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物候观测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

5、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

6、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一、 深层探究1原文标题是“

7、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纬度和经度的不同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高下差异是指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3.研究物候学的

8、意义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为了便利”这几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说明极富条理性。二、 语言赏析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非常生动。“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很自然地运用比拟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第二句中“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

9、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模拟风吹叶落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3)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几句紧扣“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小结:本文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

10、二两段。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所有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

11、际情况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就成了“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1”,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三、分析说明方法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吗?1.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感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是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

12、作者以大连与北京、济南与烟台为例。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所以连举两例,说明现象的普遍性,足以使人信服了。2.作比较、列数字。“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3.打比方。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仪器”,生动形象,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三、 探究写法1.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科学知识较少的读者来说,物候学

13、不是一门容易懂的科学。而文章正是要写给这样的读者看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充分考虑读者对象,在写作时把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用专门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2.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文章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人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文章前后形成了照应,说明有轻有重,全文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深刻的印象。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教学板书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纬度差异 加强物候研究大自然 决定物候现象 经度差异的语言 来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促进农业发展 古今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环节五拓展延伸环节五拓展延伸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