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花篮》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41771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花篮》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编花篮》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编花篮》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编花篮》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编花篮》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编花篮》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花篮》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花篮教学设计信宜市教育城小学 陈金莲编花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编花篮湘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课 型: 唱歌课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编花篮,用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在演唱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3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在欣赏过程中即兴参与音乐活动,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对河南民歌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运用听唱、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教学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教材分析:编花篮是流行于河南的一首小调,

2、歌词内容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制花篮的情景。表达出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集到鲜花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曲调为齐声宫调式,节奏轻快,富于变化。旋律以小跳、大跳为主,采用极富特色的前倚音、下滑音,使曲调更加活泼、欢快。歌曲前五个短句每乐句为两小节,采用重复和变化重复的方法构成,第六、七句加入了表达情感的衬词、衬句,因此,扩大了乐句的长度。第八句是带补充性的结尾。整个曲调依照河南方言行腔,与豫剧唱腔有明显的联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花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把我们生活的空间装扮得更加美丽。在我国的河南省有全国闻名的洛阳牡丹,今天,老师想带

3、领大家走进河南,一起来观赏吧。(播放课件)画面结束:师:总结牡丹花特点。河南人特别喜欢花,他们还有一双灵巧的手,能编出各种各样的花篮,有一首歌就叫编花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学习编花篮 1初听歌曲,初步感受河南民歌的地方特色。 教师:你认为哪一句最有特点?2学唱歌曲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乐句。 (提示:第一句与最后一句带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时注意前倚音时值很短,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示: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演唱时配以豫剧中的亮相动作;甩腔的运用,凸显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3学唱歌曲旋律。 (1) 师用钢琴弹奏一句,学生用“la”跟唱一句旋律。(2)

4、学生用“la” 完整地随钢琴伴奏演唱旋律。 4学习演唱歌词。(1)趣味理解歌词。 A.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 (提示: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描写了一群农村姑娘为上山采摘美丽的牡丹花而巧手编织的情景。表达出姑娘们带着花篮上南山,采摘到鲜美娇艳的牡丹花的喜悦心情。) B.师生配合,用接龙的形式朗读歌词。 C.了解歌词押韵和运用衬词的特点。 (设计意图:强调衬词和押韵,使学生了解衬词和押韵是我国民歌歌词创作的特点之一。) (2)学习演唱歌词。让学生找规律,把相同的旋律和相同歌词的乐句找出并解决。(教唱难点乐句,强调附点和下滑音) (3)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 (提示:引导学生准确表现出前倚音、下

5、滑音、难点乐句以及甩腔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5)初步学会歌曲之后,播放原速编花篮音乐,让学生聆听、分辨原速演唱的编花篮会使歌曲情绪更加轻快、活泼,加之教师动情地范唱高潮乐句,激发学生投入演唱、表演歌曲的热情。(6) 歌曲处理: 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拓展部分 教师:这首歌曲旋律轻快、活泼,被人们广泛传唱。 1、采用不同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2、 发挥想象、活动创造我准备双响筒、碰铃、沙捶、木鱼、响板、三角铁等乐器,让学生自己选择,并创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或加上舞蹈让学生在一起进行创作,发挥集体协作精神,之后再让小组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评。不但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也使孩子们在心理上也得到满足、肯定、愉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表演的积极性。) 四、小结教师: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民歌,了解更多的民歌文化。板书设计编花篮前倚音: 押韵:篮、丹、艳、欢。衬词:格、哎、那个。 对比句:(歌词相同,可旋律不同,也就是唱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