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40832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第11课师说教师版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编者: 牛国宁审核:使用者: 高一年级时间:周第11课师说春【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 ,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我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开【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 ,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口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学习难点】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我【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表1、加强朗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2、摘录自学难点

2、,组内交流互助解答达3、将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到小组长处, 由学科班长统一整理,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我第一学时交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流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赏析文章第一段我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收一、走近作者:获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提出了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

3、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了解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

4、,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翻译柳宗元的话 :三、整体感知课文2第 11课 师说1了解文体:“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2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翻译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3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愚( y) 句读( du) 谀( y) 经传( zhun)郯( tn) 苌( chng)聃( dn) 蟠( pn) 巫( w)4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5.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一段:提出中心乱点第二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 以孔子为例,指

5、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第四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赏析文章第一段一、翻译本段,指出特殊句式,尤其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用法及含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通假字:特殊句式:)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 (三个“惑”的词性分别为:)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 之所存也。二、理

6、解分析:请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2、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哪一句话是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生乎吾前 ”,“生乎吾后 ”,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5、从师的原则的什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学时学习目标:赏析第二三段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赏析第二三段一、翻译第二段,指出特殊句式,尤其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用法及含义。1、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7、;今之 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高一语文2012 春我开口3编者: 牛国宁审核:使用者: 高一年级时间:周3、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4、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焉。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者,非吾 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通假字:特殊句式:)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9、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0、呜呼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我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表2、“师道”指什么?达“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 指上文中所讲的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用是什么?我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

9、于交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流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我收获!第三学时学习目标:鉴赏最后两段总结归纳虚词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总结虚词的用法虚词之:古之学者之,助词,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其:其为惑也其,代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他二、翻译文段,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用法及意义。1、 圣人无常师 。2、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

10、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4第 11课 师说5、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6、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一、分析第三、四两段:1、第三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二、试说说本文写作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 2 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

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 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 “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 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三、作业完成优化学案上本文的课时训练部分。【课后反思】本课的收获本课的疑惑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高一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