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408091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透视盖地/杜静然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已经逐步演化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相同,会计再次受到置疑,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lue Accounting)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形势看好时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而在经济形势恶化时又放大了对经济的悲观预期。2008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的紧急经济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EESA),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以暂停存在争议的

2、公允价值计量。与此同时,美国八大会计公司等却反对暂停公允价值会计(LIZ GOLD,2008)。可见,这次金融危机的焦点是公允价值会计。 一、不确定环境: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会计 众所周知,会计循环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其中,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对会计要素进行量化的过程。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指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主要解决会计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问题。在现代会计中,会计计量主要采用价值(以货币表现)作为计量尺度。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应予计量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可以用货

3、币计量的方面。由于经济交易或事项可以从多方面用货币予以计量,因而可以有不同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是多种计量属性中的一种。 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1898年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高等法院判例。在该判例中,高等法院决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这一判例最后被1944年联邦电力委员会与霍普天然气公司的案例所推翻(任世驰、陈炳辉,2005)。此后,不少学者、机构从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在该公告中公允价值被定

4、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所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FAS157,2006)。”该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在现代会计中,由于价值被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因而理论界在研究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时,往往重点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不确定环境与公允价值会计 不确定环境是与确定环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确定,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这也是我们所指的理想环境(威廉姆R.司可脱,2000)。在理想环境下,由于

5、未来现金流量是确定的、已知的,且无风险报酬率是固定的,因此,历史成本会计可以提供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会计报表。然而,理想环境与现实情况总是相去甚远。现实情况下,公司无法做到对未来现金流量精确估计,而且市场利率总是随着经济状况变化而不断波动,即现实环境是一种不确定环境,这样,历史成本会计面临挑战。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础是成本,当以后期间资产价格和利率发生变动时,资产和负债的账面金额并不进行相应调整,即资产和负债信息是对过去情境的反映。同时,在历史成本会计下,收益是以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决定的,即收益信息是对现在状态的反映。可见,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不能提供未来情况的信

6、息,而关于未来情况的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过去和现在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预测未来的信息。但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或变化较大时,历史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能可靠地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而且经济环境越不稳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差,因此,以此信息预测未来从而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也就难以实现。 公允价值会计是适应现实环境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最早应用是关于通过证券交换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的初始计量。但是,公允价值的大规模应用却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大量涌现。 20世纪70年代,当布雷顿森林体系(

7、Bretton Woods System)结束,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之后,西方国家货币完全摆脱了受美元牵制的固定汇率。但由于汇率自由波动,完全按市场供求决定,加上各国间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变化,加剧了各国利用汇率争夺市场、转嫁危机的斗争。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极大,给投机者以可乘之机。投机者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大量买入或卖出某些国家的货币,从而使这些国家的货币遭到巨大冲击。有些商业银行也参与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这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突然改变了石油这个基础性商品的长期价格,并带动了其他基础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对西方国家的经济造成“供给冲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8、。到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状态。汇率、利率以及相关股市价格的频繁变动,使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实体常常陷入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之中,为此,企业迫切需要规避市场风险,并希望借助先进的技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高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实现风险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大量涌现。 20世纪80年代,美国境内2 000多家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但此前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的经营业绩情况依然很好。于是,如何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从而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就成为讨论的焦点。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其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

9、来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发展趋势所作的主观预测,其结果往往与当初的预测不一致。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经济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因而没有历史成本可循,历史成本会计也就无法对其计量。事实上,在合约签订后,合约双方的报酬和风险已经开始转移,对此,会计上就应该加以反映以利于决策者的正确决策。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而历史成本难以对变化的过程进行计量,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遭受质疑,公允价值会计受到推崇。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被提出用以计量衍生金融工具。随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完全信息需求理论: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理论基础

10、(一)完全信息需求理论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参与者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如果能够得到完全的信息,交易参与者将做出最优决策。新古典经济学有一个重要假设,那便是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高度抽象,它意味着市场交易的每一个参与者对商品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即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信息假设下,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获得,并且信息都集中反映在价格上,即价格机制体现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搜集、获得以及处理信息都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噪音,信息有可能会失真(陈钊,2005)。即在现实环境中

11、,完全信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不完全信息则是常态。 所谓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交易的参与者不完全拥有与市场交易相关的全部知识。不完全信息的结果是价格信息不可能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同时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活动的信息也不可能通过价格体系传递给其他市场参与者。于是,以市场价格机制为主导的市场机制有时会“失灵”,为了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看得见的手”将发挥作用。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相对而言,拥有较多信息的市场交易参与者较拥有较少信息的参与者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承担更小的风险。 当然,市场交易参与者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如果市场交易双方所得到的信息在时间、内容、程度等方面全部相同

12、,我们称这种状态为对称信息状态。如果市场交易双方所得到的信息在时间、内容、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状态为非对称信息状态。对称信息状态有三类:一是市场参与者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市场参与者双方都掌握有度量一致或度量相似的信息环境;三是市场参与双方都拥有完全信息的环境(陈禹,1998)。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与完全信息状态相同,对称信息状态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而非对称信息状态仍是常态。 非对称信息是对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存在的肯定。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信息差别。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不同时期,产生了信息优势或信息劣势

13、。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的出现,意味着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另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也同样严重地导致了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专业化使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其他专业的个人则平均地比该专业的个人了解得更少,从而导致专业性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陈禹,1998)。在非对称信息状态下,市场交易双方就会进行讨价还价行为,讨价还价使得交易双方的信息差别逐渐缩小并采取相互退让的政策。 (二)完全信息需求理论与公允价值会计 在市场交易中,市场交易双方都不拥有完全的信息,相比较,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在这种既不完全、也不对称的信息状态下,双方的交易行为在相互博弈中发生,

14、即市场交易双方的行为彼此影响,一方的行为决策必然要考虑对方的行为决策。市场交易一方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还取决于对方的选择和行为。虽然在博弈过程中,卖方起初因占据信息优势会取得更大利益,但随着交易的进行,买方会渐渐掌握更多的信息,最终趋向公平交易。 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买卖双方关于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行为中,就该资产的真实价值而言,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双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进行讨价还价(博弈),在这个过程中,买方逐渐掌握更多的信息,最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可以说是公平、公正的价格

15、,即公允价值。用该价格来对资产、负债计价,就是公允价值会计。可见,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信息完全需求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计量模式。 如果把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来考察,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管理当局可以被看做是市场交易的卖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等就是市场交易的买方(无需付费)。在交易过程中,管理当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做出正确决策,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同管理当局博弈以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如果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活动,进而影响管理当局的利益。因此,信息提供者与信息需求者双方博弈的结果会促进生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而

16、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求能够客观反映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公允价值会计作为一种不确定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计量模式,可以对资产、负债予以客观计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实反映”特征的缺失:公允价值会计遭受指责的直接原因 (一)“如实反映”特征 2006年7月6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发布了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与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初步意见),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依次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联合框架改变了可靠性的提法,代之以如实反映。这可能是因为可靠性的提法比较抽象,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交易和事项(客观的经济现象)才代表可靠性的实质(葛家澍、张金若,2007)。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