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的材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407516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陶行知的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陶行知的材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场桥中心小学郭克胜既没有深奥的理论,亦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涵着教育的真谛,这是我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最深感受。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是他,开辟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先河,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

2、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了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72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3、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会是呢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副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副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

4、,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那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人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近,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理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

5、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总是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调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

6、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么样。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

7、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事实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序。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此。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功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

8、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升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

9、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陶行知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 本报记者 吴绍芬10月17日至18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陶行知思想当代价值”高端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与会代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回顾与梳理,为我们更好地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带来启迪。新时代如何求解“平民教育”家长在争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在争胜,一分都压倒英雄汉;社会在争强,就业岗位青睐“985”“211”的学生。这样一争就很难“平”下来。平民教育一直是陶行知推崇的教育思想。陶行知作为留美博士辞去高官厚禄,从象牙塔走向茅舍,打赤脚扛锄头创办师

10、范学校,他的内心有一个巨大的动力在召唤:“建立100万所乡村小学,改造100万个乡村,达到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目的”。他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他还前瞻性地预判:“所以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陶行知主张的平民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对提高国民素质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即使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但现在,随着生活富裕程度越来越高,平民教育却日渐式微。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顾久心中一直有些担忧:“家长在争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校在争胜

11、,一分都压倒英雄汉;社会在争强,就业岗位青睐985211的学生。这样一争就很难平下来。”在新时代,我们如何传承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思想?顾久提出两条路径:一是弄清楚陶行知时代“平民教育”的内涵。当时的平民可能就是弱者,是与贵族、精英相对应的一个阶层。教育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复制。只不过,它不是原版再现,而是一个“升级版”。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建立新的平民教育理念并展开实践。在顾久眼中,中国具有平民教育的良好基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可以传承创新。在顾久看来,旧的平民教育产生的情绪可能是怀旧;如今的平民教育,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可以义利并举。既怀旧又创新,奖励

12、出类拔萃,帮扶弱者,人人平视,通过建立一个平民社会,从而支撑起平民教育。新时代践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就是要通过建立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实行具有民族主义、义利兼顾的平民教育。“社会制度、环境是第一位的,教育是第二位的。有了好的社会,教育就会更加美好。”顾久充满信心地说。在张劲夫、陶晓光、陶城、刘季平、方明、张健、胡晓风等老一辈陶行知研究专家的指引下,教育界留下了许多与“平民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字和影像。1985年9月5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基金会在北京成立。“从此,一个追寻行知精神、与时俱进推进教改的中坚力量出现在舞台上。以理想交换陶子,以勇气触碰变革,带着理性和饱满的情

13、感,抒写光荣的梦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回想起这些,依然激动不已。朱小蔓还说:“陶研会作为学陶、践陶的重要载体,我们不追求在研究会中的名分、奉献和得失,陶研会不是什么时髦就追求什么,什么有利益就做什么,而是社会问题、教育问题需要我们忧虑、操心、思考什么,我们就针对问题寻求解决之策,引领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陶行知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拥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成人是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这些观点时至今日,我们做到了多少呢?“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话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边,也是陶行知一辈子

14、教育情怀和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陶行知的教育情怀,除了体现在爱教育、爱学生之外,还有改造教育、批判教育问题的意识。”朱小蔓的评价引起200多位与会“陶友”的强烈共鸣。陶行知的一生充满了对教育的爱。他不仅做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而且亲自创办了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陶行知在实践中摸滚打爬,不断提升和丰盈着自己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成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核。“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本土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充满人民性、社会性、民族性,让传统的中国教育走出狭小书斋,走向了更广阔的城镇、乡村和落后地区。这是很了

15、不起的。”代表们异口同声地说。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饱含着教育的影子,教育、学习和做人是分不开的。在他眼里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每个儿童都可以教,并且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成人是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这些观点时至今日,我们做到了多少呢?”有代表连连发出这样的感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深邃,在朱小蔓看来,“他所理解的教育不仅限于校园或课堂,不只是一种技术工具,而是升华到了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审美。”一个“爱”字贯穿了陶行知一生的教育思想。“在有些学校,教师只喜欢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到学生学习就高兴,看见学生玩耍就生气。这样的教师,如何能做到爱满天下?”有代表针对当前存在的现象,强烈呼吁我们要在新时代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内化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师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心用爱去对待学生。”一位教师代表说,“我们要友好平等地对待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考虑学生差异,让他们在教师的教育下能够吃到吃好吃饱,这些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再实践。”此次会议上,中陶会副会长吕德雄、李洪天、周洪宇由衷地说:“陶行知是超越时代的。我们现在谈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同样离不开他的思想精髓指引,要多吸收、多实践、多借鉴。”“教学做合一”更好地师陶、践陶陶行知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