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40269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马说说课稿1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2、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三、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3、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

4、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

5、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二)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

6、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三)积累提升: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

7、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3、背诵积累:4、知识迁移: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

8、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附:板书设计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马说说课稿2 一、说教材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

9、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又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含蓄写法,因此安排两课时,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二、说教学目标1、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编导、表演、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根据本课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说教学重难点对课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

10、作特点,以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四、说教法学法1、因为本课题旨较含蓄,宜用启发诱导的教法。2、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五、说程序(一)以四组赛背课文的方式检查复习情况。(二)才艺表演、导入新课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和本文内容为创作原形,由三位同学分别饰演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让他们在表演中充分展示食马者的愚妄、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和伯乐的慧眼识英才。(三)记者访谈饰演千里马、食马者的两位同学以及导演和个别观众接受老师的采访。1、访千里马你怎么理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板书)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第二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直接原

11、因是什么?吃不饱,没有力气。用韩愈的话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第三个问题是你被埋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向现场同学求助,愿意帮助的同学请举手。伯乐不常有,食马者愚妄。2、访食马者大家都说你这个马夫很无知,请你谈谈你是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访导演韩愈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讨论千里马问题吗?嘲讽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四)课堂延伸你认为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题小组讨论后,谈谈各人的看法。六、说板书通过这个板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何谓托物寓意。 马

12、说说课稿3 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1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二、学情分析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

14、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三、说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诵读法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2、质疑法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四、说学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1、圈点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2、文言文阅读法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诵读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五、教学过程1、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