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研究李梅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400450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课题研究李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微课题研究李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微课题研究李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微课题研究李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课题研究李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题研究李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成长,快乐发展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李梅一、发现问题 这个小女孩叫小曼,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因为工作关系长时间出差,只有年迈的奶奶和邻近的姑姑照顾她。上课一贯不专心听讲,而且不管在上课下课总是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课内根本不想听讲,对学习无所谓。二、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初我会对她进行批评教育,上课时也会悄悄地走到她的桌边敲敲桌子让她听课。后来经过和她谈心了解到父亲从不与他进行真正地交流,只是在向他要钱时给她钱。她感觉自己没有人爱,缺乏幸福和快乐感,心中还有一些不平衡和敌意。平时就无缘无故地招惹别人,想借此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由于上课经常不听讲,所以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中的末尾位置

2、。恶性循环,学习也越来越吃力。在谈话中我侧面问到了她的妈妈,孩子竟说恨妈妈把她扔到了路边,想来就是大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谈及的原因,可是小曼说很喜欢别人的妈妈,因为小朋友的妈妈能买好多玩具,而且会抱着宝宝。孩子虽然有家人照顾的衣食无忧,但是在行为习惯上还是没有人来悉心教导,她缺少的是一份真挚的母爱。三、采取措施我采取的措施如下:1.心理辅导,抚平创伤 基于这名学生的特殊情况,我经常找她谈心,另外通过书信方式,以朋友的立场和口吻劝说她摆脱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的设想是不给同情,只给引导,帮助她释放自己心里压抑的情绪,能够客观正确地看待父母离异,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增加学生与教

3、师的交流机会,了解学生,同时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我有时要求她用书面形式写给我看,一次,她在文章中,将他渴望母爱和父爱的痛苦与学习成绩低的忧虑倾诉了出来,并在结尾处写道:“希望都能够为我保密,谢谢。”由于她从不愿和同学、老师过多交流,贸然的询问、冒昧的同情、盲目的嘘寒问暖都可能会使学生从此三缄其口,将信任倏然收回,当然,我向她保证不对任何人说。她能主动地向我询问如何摆脱困扰他生活、影响他学习的这段经历,足以说明她给予我足够的信任,并希望从我这里得到有力的帮助。我告诉她:不要责怪父母,许多事情不是用对错能够说得清的。他们分开并不能代表着你一定会孤独;也许你没有体会到,他们都在加倍地关爱你,你得到的

4、不是更少,而是更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是无法选择的,但未来将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却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试试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是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掌握知识、增加能力,才能真正创造美好的生活。 2.称赞与鼓励相结合,增强自信心起初我要求她读好语文书上的课文,课堂上多鼓励她,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我再利用课余时间对她进行辅导。渐渐地,成绩在不断地提高,她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浓厚了,我为她的进步而感到高兴。同学们在中写道,学习好的同学不等于思想好,学习暂时不好的同学也有他的闪光点,XXX同学虽然调皮,但很关心同学 有的同学课后专门告诉我,她进步了。每次有这样的消息,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她。每当他

5、听到这样的消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四、 后期分析1、通过多元化渠道了解学生,及时发现被情绪困扰的学生,侧面了解成因,思考通过何种途径、教育方式,寻找机会切入,避免刺激学生自尊的可能,进行耐心教育,步步深入,经过一个敏感适应期,使其能够淡化敏感程度。2、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及背景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平和、无压力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分析期原因,排除困扰其学习的情绪。3、教师以平等的朋友口吻提出建议和鼓励,进行寓理于情的教育,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五、反思随着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等因素的改变,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性情可能更加任性和敏感,通常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个体。其实孩子的特别行为可能就是需要爱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够更加理智、友善的对待这样的孩子,我想,他们的调皮捣蛋会慢慢转化成进步的动力。孩子的心灵是一捧澄澈的清泉,多想护在手心,不让它受到一丁点的污染;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会开花的树,需要的不仅是阳光雨露,还有你的赞美与鼓励;孩子的言行更像一面镜子,偶尔就会悄悄地映射出家长与老师的影子。所以,给予孩子爱的温暖,让孩子展露阳光般的笑脸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