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39595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介入幼儿冲突的案例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 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

2、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 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 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 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3、。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 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佳佳

4、: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 不想要纸飞机?池亦洋:想。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池亦洋:对!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

5、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 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

6、我抱你一下!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 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

7、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 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 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 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 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 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 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

8、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 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 安抚情绪。 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

9、帽子的动作)佳佳:故意打的。大李:打了几拳?佳佳:打了一锤子。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大李:是谁先打的?池亦洋:佳佳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 (哭着说)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佳佳:我去打110。大李:嗯,可以的!池亦洋:打就打呗!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佳佳:我把你抓走。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 你也不会说话了。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佳佳:现在就打110。大

10、李:对,他不应该掐死任何人,大李老师来解决他的问题。(佳佳走了)你刚才扬言要掐死人, 是吧?如果是扬言有暴力行为,要伤害别人的身体,那你 就只好坐在这个地方,不要离开!(池亦洋从谈话开始一直坐在皮椅上)因为我们放出去你有可能会伤害别人,你刚才说你要掐死所有的人,而且要掐死佳佳,现在就请你呆在这儿,可以吗?池亦洋:不要。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 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大李:你准备好了吗?池亦洋:准备好了。大李:准备好

11、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池亦洋:对!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 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 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 认识,巩固

12、冷处理的教育效果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佳佳:哼,还是不怕!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朋我。池亦洋:谁先动的手?陈炳栋:佳佳。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佳佳:我忘了。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佳佳:对不起!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

13、栋人家原不原谅你?佳佳:我不想说。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陈炳栋:我不原谅。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 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 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 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

14、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对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呀! ”)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陈炳栋:这是我的枪!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 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

15、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陈炳栋:我站这儿!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佳佳:是我这样吗?池亦洋:对!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领唱国歌)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 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