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391916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环保法的串讲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的一般概念: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通常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人类环境“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环境的区别。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

2、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作为主体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除了无生命的自然因素以外,还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物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2、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

3、生态环境。(宪法)3、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4、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同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4、。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便没有实际意义。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

5、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

6、在资源”。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1、可更新资源,即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2、不可更新资源,是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无限资源,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要求把自然资源

7、的开发利用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我们可以举几个明显的例子说明生物和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臭氧层的形成。对人体血液成分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近似。这是说明人是环境产物的最明显的例

8、证。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体现着二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自然生态规律交织、融合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挥作用。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圬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基础,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影响自然再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

9、模不断扩大,向环境大规模地“取出”和“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是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使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破坏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出现环境问题。生态学基本知识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人伊o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基本上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环境为生物提供生

10、存和发展的条件,并且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物,使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另一方面,生物界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又给环境以反作用,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对环境的改造所表现的反作用更为巨大。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机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生物圈里包含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

11、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如牛、羊、兔、蝗虫等为一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如狼、狐狸等为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为三级消费者。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分解者

12、的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这些无生命物质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有的相互交错,形成一种网状关系,即所谓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在同一环节上起同样作用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有四五个营养级,达到七个营养级的

13、生态系统是很少见的。1/10定律:低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因此高位营养级在数量上远少于低位营养级,这样逐级递减,形成了所谓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率金字塔。生物放大:进入环境里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富集。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有机体大约有四十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氢、氧、氮、磷、硫,他们在自然界以水、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等形式存在。每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都有各自的循环途径和特点

14、,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就是要研究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范围,以及人类干扰的限度,以保持人类与环境系统的正常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

15、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人类活动就其同环境的关系来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通过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因利用环境不当而损害环境,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两类。狭义的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1、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统环境问题。2、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环境污染表现还不突出。)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首先是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