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383725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兴中心校改造项目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论证研究报告(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中心校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名称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中心校改造二、建设地点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校园内三、项目建设期限2010年四、建设性质改建五、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改建运动场650平方米,并购置生活设施。六、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本项目估算总投资50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解决。七、主要效益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改善魏兴镇中心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增强学校发展后劲,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八、项目建设单位达州市通川区魏兴中心校九、项目责任主体单位达州市通川区教育局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

2、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全体人民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二十一世纪,我国急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教育事业九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国民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确立了大力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提

3、高国民素质为导向改革与发展教育事业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逐步回升的良好势头。农村义务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义务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统筹人力开发中仍存在着忽视农村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在统筹各类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忽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倾向,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是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措施。改善农村教育基础

4、设施,对于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尽快改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切实发挥农村义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跨入新的世纪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与改革也正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因此,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培养和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四川省作为全国有名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项人均指标均排在全国钟后列,人口负担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

5、变,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偏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造成种种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四川省的教育事业不够发达,人口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现实,目前四川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省人口的千分之一。人民素质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四川省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从盛情出发,充分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性,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整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

6、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新发展,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章 编制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715号);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六、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总体方案;七、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意见;八、教育部财务司

7、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关于编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需求规划的通知(教财司函200923号);九、四川省“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十、达州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项目区农村初中教育设施现状;十二、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编制可研报告的基础资料。第四章 项目区概况一、自然概况达州市通川区是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东邻宣汉,其余与达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037.51073922.5,北纬310730302730,东西宽24.5公里,南北长28.8公里,幅员面积445平方公里。河流属嘉陵江流域渠江水系。区境河流以洲河为主要干流,较大的支流有明月江、双龙河,其余有三十余条小溪分布

8、于沿河流域。洲河境内流长18公里,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明月江境内流长14.3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双龙河境内流长18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一)地质概况本区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北端,境内山岭呈北东南西走向。在地质构造上,本区位于川东弧构造带内之华蓥山平行褶皱带北段。侏罗系红层遍布本区,地层岩主要为须家河组、珍珠冲组、自流井组、新田沟组、沙溪庙上亚组等,特别是沙溪庙上亚组出露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下部为砂石层或砂砾层,上部为棕黄色或紫色砂质粘土与砂质泥岩互层居多。(二)地貌类型分布及特点本区属川东平行岭谷带,其地貌基本顺应地质构造的形态。可分以下几种地貌单元:1、长垣状背斜低

9、山西部的铁山(最高1068.80米),东部的雷音铺山(最高747.5米)及北部的魏家山(最高890米)。2、丘陵山间广大地区为丘陵,其展布面积约占全面区积的70%以上,海拔高度在300450米之间,相对高差50150米。3、河成阶地主要在洲河沿岸,有一、二级阶地和河漫滩阶地。一级阶地阶面海拔高度在280285米之间,高出河水面1217米,属基座阶地。二级阶地遭受剥蚀后,仅有局部残留,其阶面海拔高度320340米。(三)气候特征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1472.7小时,其中夏季占42%,冬季只占12%。年平均气温17.3。年均降雨量1190.8m

10、m。(四)土壤全区土壤以紫色土类为主,另有少量冲积土类和黄壤土类。1、紫色土类由侏罗系各组地层残积物风化而成。由于其母质物理风化强烈,而化学风化较弱,表现出发育程度较浅,表层更新频繁,保持着与母质基本一致的紫色色调,淋溶损失少、盐基物质丰富,但速效磷和有机质缺乏。2、红棕紫泥土分布于凤凰山边缘陡坡地带。其母质中泥岩比例和碳酸钙含量高,所处部位地形较陡,冲刷严重,因而粗骨土、砾石土多,养份含量低,尤其磷素极缺。谷底至山丘顶部依次为大土泥土、黄泥土、夹沙土、沙土或石骨子土,自下而上土壤发育程度由深变浅,质地由重变轻,养分含量由高变低。3、冲击土类和黄壤土类冲击土类分布于洲河一级阶地段,呈紫色,土层

11、深厚疏松。由阶地前缘至后缘依次为潮沙土、潮沙泥土、潮泥土。黄壤土类局部残留于洲河二级阶地上,风化程度高、富铝,胶体的品质和结构性差,土层板结,通透性不良,先天肥力低。二、社会经济概况通川区历史悠久,古属巴地,夏时称作“梁州”。东汉和帝时分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西魏改为石城县。隋改为通州县,明为达州,清改为达县。197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达县分出部份地域设立达县市,1993年7月达川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时更名达川市,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达川地区设立达州市的同时,达川市更名为达州市通川区,并于1997年率先在四川省建成了川东北地区第一个小康区,开创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通川区

12、下辖七镇(西外、北外、复兴、双龙、罗江、蒲家、魏家)三乡(盘石、东岳、新村)三个街道办事处(东城、西城、朝阳路)和一个管委会(莲花湖),79个村,总户数17.05万户,其中农业户5.46万户;总人口4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3万人,农业劳动力10.2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5.81%,全区人口密度为936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密度373人/平方公里。(一)农业生产状况通川区农业为典型城郊型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22亩,常年粮食总产量6.28万吨,平均每公顷5788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04.38公斤。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薯类、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西瓜、蔬菜等

13、;水果以柑桔为主,其次有苹果、梨、葡萄、桃、李等。年出栏牲畜34.45万头(只),家禽243.7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5345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二)工农业生产2009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14.9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25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1.75%,林业产值900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0.60%,牧业总产值8.14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4.38%,渔业产值3200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14%。除小麦、水稻外,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食用油除部分小作坊式加工外,规模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尚属空白。(三)都市经济及第三产业通川区交通发达,不仅是达州市政治、经济、文

14、化中心,而且是川、陕、鄂、渝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贸易中心,区位优势显著,都市经济发达。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4.3%以上。假日经济、网络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四)社会事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文化繁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2以内,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能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就医的要求。(五)居民生活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34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8元,已整体进入小康行业。随着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们不断追求优

15、质、多样、高品位的生活。第五章 项目区农村办学现状项目区农村共有7镇3乡,共有64所学校(含镇中心校和2所民办小学),共有12968名中小学生,644名教职工,建筑面积199396平方米。2003年,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121号),并结合当时通川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区政府批转了区教育局关于全区城市中小学建设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区府办200314号)文件,我区对农村中小学生源差、地处偏远进行了撤并,校点布局按3:4:3比例进行整合、布点,共撤并了43所学校,学生转移到附近村小学就读,有效的解决了当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目前,项目区在撤并停办的学校中除北外镇田家塝村小、磐石乡天坝村小、魏兴镇大坪村小外,其余的学校均没有学生在撤消的学校入学就读。学校撤并后,我区农村学生单程上学路程最多不超过2至3公里,交通比较方便,确保了每位学生的就近入学。全区撤并43所村小,其中已撤并40所村小学生均安排就近学校安全校舍里就读,另撤并的三所村小由私人领办,并投资对校舍进行部分维修改造。项目区农村学校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场地狭窄,房屋陈旧,设备简陋。这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入学人口逐年增长,原有教育设施已不能满足需求,加之项目区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