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37756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摘要】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挑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缺乏之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开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展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关键词】血小板功能检测ResearhAdvaneinPlateletF

2、untinAssaysRevieKeyrdsplatelet;plateletfuntin;plateletfuntinassayJExpHeatl2022;15(5):1130-1134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壁完好性以及某些病理过程,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心绞痛、肿瘤转移和炎症反响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2。因此,血小板功能检测对早期发现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险以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可分为血小板一般功能测定,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功能的测定和流式细胞术F分析等。血小板一般功能测定这种测定包括出血

3、时间的测定3、血块收缩试验、活化凝血时间测定、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法RPFA4等,是目前临床评价血小板功能的辅助手段。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1941年right5建立了转动玻瓶法测定抗凝全血中的血小板在玻璃瓶外表的黏附特性。1960年,Helle6建立了玻璃珠柱法测定枸橼酸抗凝全血或富血小板血浆的血小板粘附性。血液通过玻璃珠柱后,由于血小板粘附在玻珠或塑料管,以及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被滞留在玻璃珠柱内。因此,过柱后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降低,故又称滞留试验。1963年Salzan7对Helle法加以改良,血液抽出后为经抗凝直接通过玻璃珠柱进展测定,本法有助于粘附性减低的出血患者的诊断,但对粘附性增高的血栓性

4、疾病敏感性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是其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临床上诊断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检测一直是血小板体外功能评价的金标准8。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对血小板聚集活性进展定量或定性的测定。肉眼或镜下检查法主要观察聚集颗粒出现的时间及其大小,以判断血小板的聚集活性,但是只能粗略地评价血小板的聚集活性。将全血以恒定的速度通过微孔金属网,假设血小板聚集成团,那么阻止血流通过,测定过滤前后的压力差来表示血小板聚集活性。PRP比浊法PRP比浊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法,临床上对于血小板

5、无力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方法也存在缺乏之处:需要去除红细胞,可导致2的挥发和pH增高,不能完全反映体内血细胞之间的互相作用;测定时间过长可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对血小板聚集物的形成不敏感,只能检测大的血小板聚集物;离心过程也会导致血小板的激活和红细胞碎片中血小板的丧失;血小板数目的调整难以标准化;重现性差10;而且高脂血症的PRP会影响吸光度,减少PRP与PPP之间的差异。因此,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不能准确反响体内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变化11。全血电阻抗法1980年ardina和Fler12以电阻抗原理设计了一种测定全血中血小板聚集的

6、方法,即在测定管中参加2个电极,参加诱导剂胶原或ADP,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堆积在电极上,阻抗就相应增加,在记录仪上记录这种阻抗,以观察体外血小板的聚集活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使用全血,无需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操作更简便快捷;无需经过离心,是新型血小板功能试验和血小板拮抗剂评价的良好供选方案13;对于脂血标本的测定,可以克制比浊法因浑浊而影响结果。这种方法的缺乏之处,与比浊法相比拟对小聚集物的形成不敏感,且每次测定后需要清洗电极,连接电极的电线需要小心放置,不能弯曲,使其很难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全血血小板计数法用来测定血小板聚集时减少血小板数目。将枸橼酸钠抗凝的全血放到含有旋转离心磁棒的聚苯乙烯

7、试管中,并在37下孵育,用甲醛固定单个血小板,以测定起始血小板数。参加诱聚剂诱导血小板聚集,并测定聚集后血小板数量,聚集前后进展比拟,得出血小板减少的百分率。该法对很小的血小板聚集物敏感,并不需要对抗凝全血的稀释,耗血量少,所需时间短,可用于评价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病人。体外血小板聚集计测定法在高剪切力条件下测定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该方法简单快捷,仅需要0.2l血液17。临床用来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血栓前状态及血小板功能亢进等疾病18和心胸外科出血的监测19。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测定法该方法采用旋转式铁板流体测定仪,将PRP注入平板的内筒内,氦氖激光透过其中,通过圆锥的旋转产生剪切力,从而引起血小板

8、聚集,血小板聚集引起PRP透光度的变化,由电脑进展分析处理,最后绘制成聚集曲线20。剪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于血栓性血小板疾病,如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温度和血小板数目对该法的测定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散射性粒子检测法微量板滴定法即应用全自动定量绘图酶标仪根据比色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与比浊法相比拟,微量板滴定法更灵敏、有效且重现性好,可用于检测血小板功能拮抗剂,如吲哚美辛、阿斯匹林等,且可以检测未知血小板调节因子8。该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一次测定多个样品,尤适用于临床和科研中对批量血小板聚集率的测定。但是要求血小板计数在一定范围内的结果才比拟准确。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测定血小板其

9、他功能检测血小板其他功能的检测包括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血小板钙流检测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等。血小板第3因子利用试验用于检测血小板凝血活性,使用正常人和病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和乏血小板血浆(PPP)互相穿插配合,以白陶土作活化剂促使PF3形成来测定血浆凝固时间,通过比拟各组时差,从而得出PF3是否有缺陷,临床上用于诊断先天性PF3缺乏症、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大局部血小板内游离的a2+贮存在致密管道系统内,血小板活化后,a2+从致密管道系统释放至胞质内,细胞质内a2+程度增加。利用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内钙离子,在诱导剂作用下,血小板的钙离子通道翻开,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小

10、板荧光的强弱变化并经计算机控制系统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血小板浓度和钙流的变化。测定胞内a2+的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与a2+代谢有关的血小板疾玻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应用随着流式细胞术的成熟以及各种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的研制成功并可以直接标记荧光素分子,为血小板活化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场面。传统的流式细胞术即使用洗涤的血小板或PRP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样本在离心、洗涤等操作过程中极易活化,导致血小板体外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全血法流式细胞术主要是对血小板特异性膜糖蛋白和活化标志物进展免疫荧光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强度和特异性荧光抗体结合阳性的血小板百分率,来测定血循环中血小板的活化状

11、态以及血小板对激活剂的应答反响。与常规血小板功能测定法相比,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有许多优点:直接应用全血,反映了血小板生理状态下的功能,同时简化了标本的处理,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为活化血小板;防止了因离心导致的血小板体外激活,并防止血小板亚群的丧失;标本用量少,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亦能检测出少到1%的活化的血小板亚群,能分析单个或亚群血小板膜活化标志物的测定。此外,血小板活化时其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发生很大变化25,借助于钙离子敏感荧光探针的帮助,用F测定钙离子浓度,可以作为活化血小板监测的非免疫性指标。然而,a2+流变化极为迅速,使得F定量测定较为困难。但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也存在缺乏之处,如流式细胞仪价格昂贵,仪器操作复杂;同时为了防止血小板体外活化,血样需在45分钟内处理,不能长久放置;只能分析循环中的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不能反映血小板代谢和最近被去除的血小板的数量。而且,血小板膜糖蛋白种类多,与血小板的功能状态都有关系,目前还没有一个单抗或几个单抗的组合可以全面客观评价血小板功能,该方法还需进展更深化的研究使之标准化。展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