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371789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原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绪论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一,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 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 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2、公共物品的特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

2、部性。3、公共管理学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第一、就研究对象与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的方面;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这使得战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环境、项目运行、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及公共管理伦理这样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学中没有的或不被重视的主题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子力学公

3、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的。4、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P2934首先,市场经济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部其次,入世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外部总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加入WTO即给我国政府管理的体制、过程和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过程和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第二章 公共组织理论1、 公共组织的概念:就是以管理社会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它包括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是国家机关组织。2、 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2个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

4、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3、 公共组织的类型:根据管理事物的不同,可划分为管理文化、科技、教育、国防、公安、外交等事物的各种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的三种类型:a. 财务会计标准分类6种: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b. 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非强制型公共组织c. 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古典模型特点:组织具有4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官僚模型官僚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第三部门行政模型。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公

5、共组织划分层次,目的在于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轻重。一般而言,公共组织具有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和基层。高层侧重于决策,基层侧重于执行,中层其承上启下作用。 管理幅度是评量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与一个组织有交往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管理幅度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一个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一般也越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部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多。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其形态类似底宽上窄的金字塔,因此这种形态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形结构中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其优点是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

6、统一行动,但因其层次多,信息传递途经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其形态扁平,因此被称为扁形结构。扁形结构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但是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不强,扁形结构组织相对较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4、 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4种a. 直线结构:特点是单一垂直领导,其结构简单,领导隶属关系明确,结构中每一层级的个人或组织只有一个直接领导,不与相邻个人或组织及其领导发生任何命令与服从关系。b. 职能结构:职能结构是相关部门在水平方向依职能不同进行分工,再分别对下级部门

7、实施领导的结构。c. 直线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是在综合直线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d. 矩阵结构:矩阵结构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来履行工作任务的结构。5、 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a. 纵向结构: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部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中央层次即指中央人民政府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划分有三种类型:两级制:只有一种情况,即直辖市区;三级制:包括四种情况:直辖市区乡、镇; 直辖市县乡、镇; 省、自治区地级市区; 省、自治区县、县级市乡、镇;四级制:四种情况:省、自治区地级市县乡、镇; 省、自治区地级市区

8、乡、镇; 省、自治区自治州县级市区; 省、自治区自治州县、县级市乡、镇。b. 横向结构:横向结构又称分部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6、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a. 首长制与委员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方,易于保守秘密,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的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9、。 委员制又称合议制,是指行政组织的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的组织体制。早在古罗马时代,委员制便以产生。今天瑞士联邦委员会是典型的委员制。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会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b. 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权力集中,从上而下辐射开来,有助于统一指挥。缺点是;上级任务繁杂,

10、往往顾此失彼,容易独断专行。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容不同,但所管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益,行政首长也有精力进行组织的宏观管理。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进行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c. 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仅有有限的裁量权,须依靠上级机关的指令办事的组织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层的机关往往包揽较多的事务决策。优点是: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

11、点是:层次机制过严,下级的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和长官意志。 分权制是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围有较大的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的组织体制。在联邦制国家中,分权制的行政组织体制最为普遍。优点是: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各层级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防止上级组织和个人的独断专行。缺点是: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的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的分裂。

12、d. 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次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长官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权力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是:行政首长权力过于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形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的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门市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物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缺点是:机构间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能引发整个

13、行政组织的工作的混乱,降低行政效率。在实践中,分离制迎合了多元化社会的需要,然而行政组织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基本前提,因而完整制更多被采用。7、 最常见的组织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目标与顾客的冲突、功能与领域的冲突、目标间的冲突8、 组织协调的分类:可分为水平协调和垂直协调两类a. 水平协调:评量组之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主要的方式一是利益相关的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的边界;二是在共同参与的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合作;三是根据组织领导规则,制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围所有组织的活动;四是建立一定的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组织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的提议进

14、行审议。b. 垂直协调:它领先组织的等级权威来完成协调,是上级对下级组织冲突进行的协调。9、公共行政人员行为:第一种是成人发展模型;第二种是文化行为模型;第三种是政治行为模型10、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11、公共组织生命周期:产生阶段、集体化阶段、规化阶段和精细阶段。12、组织变革过程:a. 对危机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b. 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c. 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d. 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过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

15、固定下来,实行新行为模式的在化。13、组织变革趋势,包括三方面: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部个体作用的变化;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三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第三章 治理理论1、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是对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是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体现。2、治理和统治的区别了解主义区分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彼此合作,分享公共权力,共同治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统治则主要指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管理。二者的区别体现在:管理主体不同、管理客体不同、管理机制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重点不同3、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1全球治理:其特点是: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可分为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军事问题、社会生活问题、国际经济问题;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包括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的共同原则、规、协议、程序、组织和机构。2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