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371072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2008年怀化市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

2、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宋明臣言行录))注:昏怠:昏沉困倦。辄:就。沃:浇。文中有“洗”之意。重:兼有两种(事物)。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录毕,走送之走: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答:16假:借;走:跑;谪:降职远调;妻子:妻子和儿

3、女。(每词l分,共4分)。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先”“后”l分,句意1分,共2分)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分)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10分)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

4、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孤陋片面、浅陋。资盘缠。审详细。庶几差不多。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勉勤勉,努力。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5、)(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答案:8、B9、A有时B地方区域等C交往D门(10、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11、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满

6、分)2004甘肃省(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12解释下列短语。援疑质理:临

7、池学书:晚乃善: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15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12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到了晚年才特别好。13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那么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也应该是靠自己花费精力所取得,而不是天生的。14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分别表现在:“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对苦学精神赞成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5对乡之先达,宋濂毕

8、恭毕敬,色恭”“礼至”。对师道尊严赞成与否,言之成理即可。05盐城(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13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注怠:懈怠。箧:书箱。舍:学舍,书馆。媵人:服侍的人。(乙)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

9、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注)任末:人名。笈:书箱。或:有时。庵:茅草小屋。荆:这里指荆的枝条。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悦:敬佩。易:交换。10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媵人持汤沃灌汤:(2)以衾拥覆衾:(3)负笈从师负:(4)编茅为庵为:12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1)录毕,走送之。(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13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10、10(1)手指不可屈伸(2)夫/人好学(画出此处即可)(每小题1分)11(1)汤:热水(2)衾:被子(3)负:背(背着)(4)为:做(做成)(每小题1分)12(1)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成就事业)?(关键词翻译准确,语言通顺。)(每小题2分)13都表现了人物勤奋好学(嗜学、勤学)和求学不怕险阻(艰辛)的精神。(答到一个方面给2分,答到两个方面给3分。只答“从师学习”给1分)2006吉林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

11、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

12、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注释】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差():同,病愈。9、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2分)(10、下面每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请解释其含义。2分)手自笔录暇更录唐宋人诗尝趋百里外未尝寝11、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2分)12、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2分)(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3分);14、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13、,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4分)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10、抄写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2006宿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