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37089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原市士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01|来源:太原市国土资源局|【大中小】【打印】【关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统筹各业各类和各区域土地利用,全面提升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太原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山西省人民政府有关土地利用的政策要求,在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基础上,制定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茶规划”)。第二条规划任务本规划主要阐明今后太原市土地利用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基本方针政策,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

2、是实施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依据,是指导全社会合理利用、保护和整治土地的纲领性文件。第三条规划期限与范围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其中,规划近期为2006-2010年,规划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范围为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第四条规划效力本规划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后具有法定效力。太原市各有关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及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应落实本规划的有关要求。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第五条自然环境禀赋太原市地处东经11130111309北纬372茬382叱间,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市域东西两面

3、群山夹峙,中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整个地形北部较高、中部陷落、南部低平。全市平均海拔高度约800余米,山丘区占54%,岩溶山区占28.5%,盆地区17.5%,太原城座落在汾河两岸海拔780-800米的盆地平原上。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00-426mm,年平均气温为7.9-10.6,光热资源基本能满足二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农作物种植的需求,水资源相对不足。全年平均风速为1.4-2.2米/秒,受地形影响,娄烦、古交主导风向西南风,阳曲、清徐主导风向东北风,市辖区主导风向西北风。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矿化点)40种,其中煤、铁、石膏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为优势矿种。全市煤炭保

4、有资源储量171亿吨,铁矿6.05亿吨。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共计14种,其中煤矿68座,非煤矿山95座,开采历史悠久。生态类型多样。湿地(包括水域)、草地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天然植被主要为由落叶松、杨桦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野生动物资源46科202种,其中属于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2种,主要有褐马鸡、黑鸨、大雕、金钱豹、鸳鸯、石貂等。地质灾害易发。全市地质灾害易发区1282.40平方公里,以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裂缝、滑坡地质灾害为主,清徐西边山构造地裂缝也导致地质灾害高易发。第六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太原市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别称“并州”。辖区总面积690996公顷,下设迎泽区、小店区

5、、晋源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杏花岭区、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和娄烦县共6区3县1市。其中,6个市辖区为太原市的主城区所在地。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中心和以冶金、机械、化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城市。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340.3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3.1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47:5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476元和4402元。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第七条土地资源分布根据太原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土地用途规划分类,2005年末太原市各类土地资源情况如下:农用地4366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3.19%。其中

6、,耕地131873公顷,主要集中在汾河冲积平原区;园地19673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东北低山丘陵区;林地219823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中高山地区;牧草地39750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域北部山地丘陵边缘区。建设用地61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5%。其中,城镇用地为15730公顷,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汾河冲积平原和山间丘陵平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19918公顷,广泛分布于平原和山地丘陵区;独立工矿用地12515公顷,主要集中在汾河谷地及黄土塬区;此外,还有交通用地421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05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6456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924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6%

7、,主要是分布于山地丘陵的荒草地、裸岩石砾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等。第八条土地利用特征工业发展基础好,工矿用地比例高。太原市拥有煤炭、铁矿等资源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以钢铁、能源、煤化工、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为龙头的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产业增加值占二三产业增加值37.35%,城镇工业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36.8%,且大中型工业企业多,单个企业用地规模大,工业用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城乡建设历史久,建设用地潜力大。太原市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设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但相对同类省会城市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不足,太原市城乡建设更新

8、较慢,村镇用地布局零散,地上建筑和基础设施功能老化程度较高,市域城乡建设用地的人口经济承载容量具有较大提升潜力。农业生产效率低,农用地赢利能力弱。由于山地丘陵多和水资源不足,太原市耕地利用以旱作农业为主,旱地和水浇地分别占到耕地的62%和30%,优质、高产耕地规模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粮食播面单产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受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基本格局所制约,农用地利用方式仍以小农经济和分散经营为主,效益低,赢利能力弱。生态环境容量小,土地利用限制多。受气候干旱、地形破碎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太原市区域植被郁闭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物承载量少。全市林木绿化率24%,牧草地、水域等其他具有较强生态

9、蓄养功能土地占总面积比例7.2%,而荒草地、裸岩地、石砾地等规模大(占21.4%),分布广。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高,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诸多限制。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第九条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太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以来,太原市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规划管理,实现农用地增长10899公顷,建设用地增长6322公顷,未利用土地减少17220公顷,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生态退耕和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太原市人民政府通过严格落实用途管制制度,从严

10、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75%,累计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6260公顷,同时,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补充耕地4688公顷,有效保护了耕地,提高了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和利用效益,为经济社会的较快、平稳和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第十条规划修编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规划实施接近目标年,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基于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原规划目标、政策和措施已经滞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管理新形势,切实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统筹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政策、新精神,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保

11、障土地利用管理的科学水平,开展规划修编。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十一条当前主要土地利用问题耕地数量规模逐年下降,农业基础能力有待提升。1997-2005年太原市耕地累计减少33914公顷,主要是生态退耕用地和城镇工矿周边用于建设的优质耕地;同期补充耕地4688公顷,多为偏远地区土壤肥力低、水资源条件差的坡地。到2005年,全市耕地总量净减少29226公顷,现状耕地中坡耕地达56%,中低产田面积占三分之二,粮食安全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趋紧。农村人地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发展资源瓶颈凸显。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总量净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保持基本稳定,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持续下降。到2005年,全市农村人均拥有

12、耕地0.14公顷,比1996年下降了0.02公顷,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日益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和农村长远发展活力的深层次瓶颈。建设用地集约粗放并存,经济增长资源代价较大。太原市人均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41平方米,平均每公顷城镇工矿用地产值309万元,在同类城市比较中相对集约,但存量用地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闲置、低效和废弃地。近年产业园区用地增长迅速,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供而未建比例较大,新增建设用地效率停留在较低水平。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混杂,人居环境质量亟待改善。作为老工业基地,由于采矿、冶金、能源、化工、机械等资源开发和重型产业用地比例大,分布广,城乡建设依工矿

13、企业自然蔓延普遍,逐步形成了城乡居住用地与工矿企业用地相互穿插、相邻布局的局面,造成大量的“城中村”、“棚户区”和“城市褐地”现象,严重影响了城乡人居环境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土地退化效应日益累积,区域生态问题严重。受自然条件限制和人为因素干扰,太原市60%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市辖区的水土流失面积457.57平方公里,占市区总面积31.3;郊区县(市)的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侵蚀强度大、造成危害更大,阳曲、娄烦、古交市的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占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土地质量退化现象比较普遍,而长期粗放经营的煤炭开采和重工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采矿引起的土地塌陷、地下

14、水疏干和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污灌等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日益形成累积效应,区域生态正面临严重威胁。第十二条经济社会发展展望未来五到十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开始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外先进产业不断进入和我国东部优势产业向中西部不断转移,以及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作为山西省省会和太原经济圈核心城市,可以预见,未来太原市产业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区域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将深化发展,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太原市政府提出了抓住历史机遇、加

15、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预期到2010年,太原市常住总人口将达375万人,城镇化水平80%,国内生产总值(GDP)1580亿元,服务业比重56%,2006-2010年均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12%以上;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将达460万人,城镇化水平86%,市域国内生产总值(GDP)4100亿元,服务业比重达到65%,2011-2020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第十三条土地利用管理将要面临的挑战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未来十五年太原市总人口还要增长1/3,城镇人口增长近60%,消费需求进一步升级,非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这些变化将引致对城乡居住、工业、交通、能源、水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太原市人口规模大、生态环境容量小,为保障基本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必须保有相当规模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考虑到宜建空间与耕地分布的高度重合,随着各业用地需求共同增长,未来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矛盾将日趋尖锐。调整用地结构与布局的需求日趋强烈。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