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练习题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368044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练习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练习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练习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练习题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邓稼先精题精练一、基础部分.下面几组字中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租 诅祖 沮 阻B勋 埙 陨 员C端惴湍 踹D稼 嫁 家.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鞠躬 爆炸 宰割 苦闷B.崇高 坦诚 仰慕 残案C.大厦 蓬草 萦绕 长亭D.颤抖 焦虑筹划 彷徨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流泪 鲜为人知:少B.当之无愧:愧色锋芒毕露:全、都C.妇孺皆知:小孩子 死而后已:罢了家喻户晓:明白马革裹尸:皮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

2、一位历史性人物。.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上是“散”的。.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十分整齐。阅读下文,完成58题。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936年到193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

3、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

4、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

5、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6.概述本文内容。本文介绍了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8.如何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意思?二、提高部分阅读下文,完成914题。1974年2月日,是竺可桢临终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最高零下10,最低零下7,东风12级,晴转多云。”当时他已经不能到室外亲自观测温度,这是依照气象局的报告记录的,所以还注上“局报”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一直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他留下了人民需要的科学遣产。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

6、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放出光彩。9.这段文字分二层,请用“”在文中标出。第一层是 的表达方式;第二层是的表达方式。10.用横线画出最能表达这段中心的一处细节描写。11“一直”“才”强调了竺可桢的 精神。2.找出文中一处错别字。“临终”换成“临死”是否恰当?为什么?14.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竺可桢的 、精神。试一试1.排比句可增强气势。以“我长大后”开头造一个排比句,体现出你的理想志向。参考答案“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7.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二、9两个字。这位卓越的科学家 记叙 议论“局报”两个字遗13不恰当;两个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感情色彩不同:“临终”是褒义词,而“临死”是中性词,因此不能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