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虫害防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360125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合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百合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百合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百合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百合病虫害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合病虫害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合病虫害防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虫害概述百合生长过程可以分为植株生长期与种球孕育期二个阶段,此二生长阶段均可能发生病虫害之威胁,而导致成长之失调。 在植株生长初期,当种球下种发芽后容易发生之病害包括由Sclerotiumrofsii所引起之白绢病,由Fusarium oxysporum,Rhizoctoniasolani及Pythiumspp.等土壤真菌单独或复合感染所引起之根腐病,由F. oxysporum f. sp. lilii及 F. solani所引起之萎凋病及Phytophthora spp.所引起之疫病等。 此期间种之腐烂。当然,上述病原生物在百合成长中后期若遇到适合发病之环境,也可以危害百合之生长。 其中尤

2、以疫病之发生与连续下雨有密切关系, 加上如果栽培环境土壤排水不良, 更容易造成疫病之快速蔓延。 另外如果土壤中含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残体或过度施用未腐熟之有机质时则有利于白绢病之发生。 百合营养生长后期及开花期若遇到低温潮湿之气候应特别注意灰霉病之发生,此病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蔓延极为迅速, 其所产生之病斑对植株之发育与开花品质有极严重影响,堪称为危害百合之第一大杀手。另外百合所有生长时期均可能受到病毒病之威胁,文献资料显示共有 12 种病毒危害百合之记录,但台湾已证实发生之病毒有百合斑纹病毒(Lily mottlevirus ,简称LiMV) 、百合隐征型病毒(Lilysymptomlessvir

3、us, 简 称LSV)及胡瓜嵌纹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 ,简称CMV)等三种,上述病毒在田间主要藉由蚜虫以非永续型方式媒介传播,但是百合病毒病之主要感染源乃来自于带病毒之种球,由于我国所栽培之百合种球九成以上乃由国外进口, 因此进口种球之带病毒比率乃影响未来病毒病发生严重与否之关键。百合生长过程中除病害以外也容易受到昆虫之危害,有纪录之害 虫 种类 包 括台湾 花 蓟 马(Frankliniellaintonsa) 、 棉蚜(Aphisgossypii)、桃蚜(Myzuspersicae)、菠萝嫡粉介壳虫(Dysmicoccus brevipes)及小稻蝗(Oxya in

4、tricata)等五种,此五种昆虫以前三者在台湾发生较为普遍,台湾花蓟马常于开花期大量发生而危害花朵品质,棉蚜及桃蚜则喜干旱缺雨环境,因此在秋冬与早春季节容易大量发生,此二昆虫除聚集于叶背处吸食汁液,快速繁衍而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外,也会引来蚂蚁及真菌繁殖造成煤烟病, 而更影响植株生长与外观品质,另外二者更是传播病毒之主要媒介昆虫,对种球生产者而言蚜虫为首要防治对象。百合种球收获后于储藏期间也可能受到真菌之危害,常见之病菌包括根霉菌(Rhizopus sp.) 、毛霉菌(Mucor sp.) 、青霉菌(Penicillium cyclopium 、P. corymbiferum)、曲霉菌 (Asp

5、ergillussp.)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链格孢菌(Alternariasp.) 、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sp.) 及镰孢菌(Fusariumsp.) 。除上述生物性因子外, 百合栽培过程中也会发生非传染性之生理性失调或障碍(Physiological disorder),而造成生长或开花之不正常。此类病害中发生最普遍的是叶烧病(Leafscorch),另外盲芽(Blindness) 、消蕾 (Blasting) 、落蕾 (Bud droping)及微量元素缺乏症(Microelementdeficiency)亦属常见之现象。此外栽培

6、过程中管理失当所导致之肥害、盐害、药害、日烧、顶烧及灌溉不良也会导致植株之生理失常。生理障碍1.缺氮(nitrogen deficiency)植株缺氮会造成全株叶片颜色变淡,尤其会导致下位叶提早黄化与老化, 此现象在花序快速张开时期尤其容易发生。一般缺氮的植株外表较为细长,花苞数较少,瓶插时叶片较快变黄。防治缺氮症的方法即为经常保持土壤有足量的氮,但需以土壤样品测试结果为施用量依据,一旦缺氮症状出现, 可多施一次速效性氮肥,惟施用时需注意叶烧症的发生,并于施用后确实彻底的清洗植株。2.肥害、盐害(fertilizer and salt disorder)一般而言,百合对盐分相当敏感,幼嫩的上层

7、根刚长出时,若周围土壤含有高量之盐分或肥料,很容易造成根尖受伤,不但影响植株对水分和矿物元素的吸收效率,且容易促成病原菌的侵入感染,形成根系之腐败, 以致地上部出现失水和黄化萎凋之病征,甚至引起消蕾或落蕾现象。另外,叶面施肥时若用量不当亦可造成叶部或茎部受伤, 一般较常发生者为喷施含铁化合物所造成之酸害, 被害部位呈现局部黑褐化,严重时茎部生长不良或畸形。预防之方法为慎选肥料及营养液之种类,并谨慎考虑用量及施用时期。3.药害(chemical disorder)由于栽植百合常使用化学药剂如杀菌剂、 杀虫剂、杀草剂或生长调节剂来维护植株的健康, 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无法达到预期之效果,反而伤及植株

8、本身。判别是否为化学药剂使用不当,所造成之药害问题, 其主要原则为植株之受害部位一致、 为一次伤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植株可恢复正常生长, 及伤害症状在喷施药剂之后明显发生。药害所呈现之病征大致为植物体局部受害,如叶缘或花苞焦枯、 叶片黄化、变色、茎部及花苞畸形或褐变等。预防之方法为正确使用药剂, 不任意混合施用、 不任意提高浓度、慎选喷药之时机及认清使用对象。4.干旱及排水不良(drought and bad drainage)当植株叶片出现下垂、 松软无力状时, 即表示植株处于缺水状态,此时若实时给水可以加以挽救。 改善方法为覆盖或混入部分具有保湿力的腐植质于土壤中, 以增加保水力,防止过分干

9、燥。一般而言, 栽种过程中应是不容许发生排水不良现象, 否则叶片会产生褐化条斑, 终致缩皱枯萎。 因此栽培地区设置适当排水设施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是小区域的问题,可于土壤中加入部分粗砂予以改善。 栽培过程中应避免在植株下形成水坑,以免因排水不良而造成伤害。5.带化茎(fasciation)百合有时会因产生带化茎而形成奇特之外形,带化茎之产生常肇因于幼年期的伤害,或因为大种球过分旺盛生长所致。带化茎乃指茎的外型彷佛由两个或更多的茎融合在一起生长而形成宽大扁平状者。台湾百合或铁炮百合若花蕾数超过18 个左右,便会发生带化茎, 其发生位置始自株高1/2-2/3处。一般带化茎上所着生的花数会明显的增加

10、,然其花朵常较正常植株者略小,通常这种植株会在下一个生长季回复正常性状,因此要避免发生带化茎只要加强对种球生育之正常控制即可。6.空中结球(aerial bulbing)鳞茎定植后抽茎露土, 在不同高度其顶芽叶片虽然展开, 但没有节间伸长, 故形成簇生状, 同时叶身因光合作用产物蓄存于叶基膨大呈鳞片状,有如鳞茎,此谓之空中结球。植株一旦发生空中结球则无法正常开花,即失去栽培价值。 造成空中结球主要原因,其一为品种特性,如亚洲百合某些品种较易发生,铁炮型百合亦有品种容易在较高节位处发生空中结球者。其二为种球低温处理未饱合、 种植时遇过高土温、 或抽茎后逢高温条件而逆春化。为预防空中结球发生,宜选

11、用低温需求较低之品种,种球给予饱合春化处理, 或种植时维持低于20 之冷凉土温及低于逆春化上限之气温。5.种球贮运期生理性腐败(physiological bulb storage rot)铁炮百合种球有时后会在收获后才开始发生劣变, 且此现象常在船运后突然发生, 其症状为鳞片上出现严重的褐化腐败及侵蚀斑,甚至进一步败坏而造成细菌感染。 造成这种生理障碍的原因仍不明,但是种球过早采收 (即种球可能在生理上尚未成熟 ),或在采收及处理时的伤害, 都容易促成微生物的入侵。 防治方法为生产者需控制适当之种球采收时间,以避免采收未成熟的种球,并在装箱前作好种球之干燥及冷凉处理, 以免种球因旺盛之呼吸而

12、累积热度,造成利于腐败病原菌生存的有利环境。6.霜害(frost)霜害常造成与毒素病相类似之病征,惟大都为非致死性, 除了避免种植在霜带外,对于霜害似无太多可作之事。7.顶烧(tip burn)所谓的顶烧是指在下位绿叶的顶端出现1-2 公分之白灰条带,这个现象在所有季节均可能发生,尤其在夏季特别明显。施用氯化钙或硝酸钙可改善顶烧的发生。8.日烧(sun burn)日烧即被阳光灼伤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叶片或花苞上,在露水或灌溉水未干之际, 由于阳光强烈照射造成植物组织细胞因高温而坏死。所造成之症状于叶片上常于向阳面形成均一之白化现象,于花苞则为褐化之灼伤痕迹。预防方法为搭设遮阴网,并勿在强日照下进行喷灌。盲芽、消蕾、落蕾英文名: Blindness 、 Blasting 、Bud droping 病征:盲芽 (blindness)是指整个花芽分化失败,在叶片群完全开张时看不到花芽形成。 消蕾 (blasting) 是指虽然有花芽分化, 亦有肉眼可见之小花苞, 但小花未及长大, 在露蕾前后即失效萎凋。而落蕾 (bud droping) 则是指花芽分化正常且部分花芽已肥大生长,但花蕾未及成熟即产生离层黄化而掉落。三者虽依可见花芽程度大小不同而分类,但实际上均未能完成开花过程,形成栽培上之损失。起因:引起盲芽、消蕾、落蕾之原因,主要和品种、种球预措、栽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