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8357662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九章 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形成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本章将集中阐述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有关问题。第一节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一、竞争的功能与作用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等条件,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竞争是市场

2、经济的法则,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不可回避的。任何一个经济行为主体,不管它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要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经济利益的角逐。竞争的结果关系到各个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生死存亡。竞争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这个权威,竞争就为经济利益主体实现经济利益提供了一种公平的机制,排斥或弱化利用竞争以外的手段谋求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其次,竞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竞争的压力激励着各个经济行为主体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的

3、基础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具体地表现在两个方面:(1)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价格是衡量效率的尺度。一般来说,能出高价购买资源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稀缺的能源和原材料都期望让渡给出价较高的企业。竞争中所形成的资源价格是一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使这种社会资源成本得到补偿,它就无权使用这种资源;否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2)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的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社会上所需要的产品应当是售价最低的产品,售价低意味着成本低,这是以企业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如果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企业就应被淘汰。

4、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的机制。显然,竞争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是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但是竞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即过度竞争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是企业数量多、非集中的竞争性产业中常见的现象。判断一个产业是否呈现过度竞争状态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过度进入该产业;二是该产业中过度进入的企业长期不能从该产业中退出,造成该产业生产能力的较多闲置或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过度竞争的存在会对资源配置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1)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生产经营者往往进入过密,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度竞争一方面使有效需求被高估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生产者损失;另一方面,在下一个生产过程中

5、,需求又可能因前一个过度竞争过程被低估,而减少供给,导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过度竞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下,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过多,消费者的搜寻次数过多,结果是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始终在市场平均价格之下。因此,过度竞争对生产者来说必然使库存增加,或者只能通过“降价”来减少库存,从而给生产者造成损失。(3)过度竞争会加大竞争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利润率过低,并且损害企业或产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企业利润率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市场竞争环境。具体来说,企业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企业的广告行为以及新设立企业的数量都对利润率的大小有影响。过度竞争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表明,

6、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的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企业总是在市场竞争中,致力于自身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以获取超额的利润。竞争的结果是生产和资本的日趋集中,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出现高度垄断的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间过度竞争的状况,增强了大企业之间、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过度竞争现象。二、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形成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首先,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

7、那些技术先进、劳动者素质高、管理先进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强,必然不断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市场份额;而那些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则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停产直至退出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其次,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一是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部门的进入和退出;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而这两种竞争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企业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组

8、建集团企业、实现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导致规模巨大、经营多元化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再次,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在大机器生产以前,生产同类或存在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之间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是,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决定了主要产业部门是以无数的小规模企业组成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缺乏现实的可能性。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技革命,呼唤出一系列需要采取大规

9、模生产方式的新型产业部门,如汽车、钢铁、电子、石油化工、宇航等,规模经济效应是这类产业的生命。最后,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如果说技术进步及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为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既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客观要求的话,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制度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股份公司制度下,一方面,企业可以凭借社会信用关系,通过发行股票的办法,把中小资本和其他分散的社会资本集合起来,进行巨额投资活动,组建大型企业,直接加速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制度也为大资本兼并中小资本及大资本与大资

10、本、中小资本与中小资本之间的合并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即通过股份参与、控制的办法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购并,形成更大的企业。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集中的趋势也不断加强。生产的大规模集中要以巨额资本的积累为前提。资本积累受着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首先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力,驱使着资本所有者永无休止地去追逐剩余价值,并将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集中主要

11、是通过自由竞争来进行的。因为在自由竞争中,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大企业资本雄厚,能够广泛使用机器,能够有效地采用先进技术,实行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能够节省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因而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商品成本低,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造成大企业的生产规模愈来愈大,从而大大加速了生产的集中过程。所以,竞争是生产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当生产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就是独占,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生产集中之所以会引起垄断是因为把持了某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的少数垄断企业之间容易达成

12、协议,对产量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平均水平的高额利润;同时,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限制了资本在部门间和部门内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从而产生垄断的趋势。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自由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很小,生产和流通主要分散于大量的生产经营职能单一的中小企业,受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竞争激烈,彼此间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由于单个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微不足道,即使某些企业实现了联合或达成某种默契,也难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目的。而当时工业技术发展也没有提供这种必要性。随着以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组织创新以及生产、资本

13、集中的发展,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终于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如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合约限制过度竞争,通过联合、互相参股组成企业集团等都变得更加容易。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企业仍然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使用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

14、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列宁深刻地指出:“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程度,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直接走向垄断。”1这是因为当一个部门的生产还是由成千上万家企业分散进行时,要使它们联合起来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是不可能的。随着一个部门的生产愈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时,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狭小之间的

15、矛盾便愈加尖锐。大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因竞争中两败俱伤,常常不得不谋求暂时的妥协,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联合起来,结成垄断同盟,垄断或控制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以保证大家都能获得高额利润。由此可见,垄断是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和自由竞争相对立的产物。在生产领域表现为同类产品的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绝大部分被一个或几个生产者排他性地占有;在流通领域则表现为在同类商品市场上通过控制供给量或需求量引起价格变动。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大大高于一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

16、、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销售和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虽然依然存在大量独立的中小资本,但垄断资本居于支配的地位。垄断企业通过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协作,不仅可以凭借垄断优势,在原材料供应上实行贵卖,在零部件采购上实行贱买,以增加自己的垄断利润,而且还可以将一部分经营风险分散和转嫁给中小资本。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又必然引起垄断,垄断形成以后又会加快生产的集中过程。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以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为主体,没有生产集中,更不会形成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但这时的规模经济表现为按单一化、标准化的要求,用流水线进行大规模生产,生产集中首先在同一部门内发展起来。同一部门内的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