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35342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阳泉盂县北下庄联校 潘彩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学重难点】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

2、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2、读课题,理解:启示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板书:钓鱼 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2、反馈并补充板书(在钓鱼和启示中间还写了什么?):放鱼3、浏览全文,根据板书,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1、研读“钓鱼”部分:师:34年前的一次钓鱼的经历,至今让作者难以忘怀,那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板画:鱼)它魅力何在?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2、研读“放鱼”部分(1)师:我喜欢这条鱼,父亲呢,他喜欢吗?何以见得?

4、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2)虽然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投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投影:对话的内容)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3、研读“启示”部分: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择。父亲的选择就是我最后的选择,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那天发生的事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课件:视频回放钓鱼的故事)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你从哪里读懂的?师:老师发现,这一段又提到了当年钓到的那条鱼(投影)生反馈,理解“鱼”的含义及启示。

5、四、小结: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投影:“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五、作业布置: 这条诱惑人的鱼,我们且随它去吧!美味的鲈鱼的大餐是不能享用了,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作业自助餐!(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做作业!)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

6、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该有的认知水平,我拟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

7、”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达到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说教学重、难点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四、说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8、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我利用电教手段,抓住课文中含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合作、探究法。我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从而、跟作者一起受到思想教育。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

9、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五、说学法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允许学生可以进行提问。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六、说教学程序我认为,钻研教材

10、,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身的启示。是怎么样一个启示呢?通过情景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二) 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质疑、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放手让学生去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找出来。根据学生发言,选择播放幻灯片:1、在人生的旅

11、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师随机引导逐层深入突破本文重难点: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放手让学生进行比较一下,结合前面描写钓鱼的那部分段落,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个引号?使学生明确这里的鱼并不是指真正的鱼。那这里的“鱼”又指的是什么?学生理解就比较难度。因此,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这里的“鱼”与鱼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理解“鱼”。(虽然不是真正的鱼,但文中的“我”却说与

12、那条鲈鱼是“相似的”咱们找一找,作者钓到的那条鱼有什么特点?和其它鱼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白这是一只充满诱惑力,让人心动的鱼。为了深化主体,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从情感上感触鱼的诱惑力。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那么后来文中的我说不止一次遇到与其相似的“鱼”,成年后让他心动的会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会谈到钱、小汽车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学生基本上理解了“鱼”与鱼的区别与联系。接着,在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面对这些富有诱惑力的“鱼”作者是怎么处理的呢?具体怎么做的这些事?生生互动,交流讨论。教师自然引入难点,还记得父亲说过的那句话吗?找出父亲的话

13、来,教师幻灯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让学生读读感悟,教师随机引导互动对于钓鱼这件事,什么简单,什么难?让学生结合钓鱼这件事情来谈谈。为了使学生真正从心里体验作者当时的心理,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父亲在做什么,他会想什么呢?幻灯出示: 父亲划着了一跟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只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充分发挥以读为本的作用,让学生像父亲那样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体验父亲的心理活动,好不容易钓到的鱼,父亲却一定要我放掉,难道他不喜欢吗?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明白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鱼。并且让学生找找理由,从而,理解父亲对我的严格的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道德是非是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我让学生抓住作者放掉大鱼是多么的难的动作,语言体会。并且进行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中感悟。(三)总结升华 在这一环节里,我注重教学主体回归,遵循新课改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两个人文的问题:1、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掉鲈鱼,他做得对不对?2、我们在生活中,你曾经碰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吗? 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