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34894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德的家教和家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 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 自己的子孙们,用严格的家教规范家人的行为。家风,是家庭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 身教。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家训的基础上, 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 家风。传承优良传统家训树立家人价值观念在中国的传统中,家庭往往传承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一些教诲。这些祖训,往往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朱德 得到了祖训的教育和引导,又根据时代需求,对这些祖训进行了传承、 创新和发展。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一个中 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

2、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 终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 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 众的称赞和尊敬。朱德的父母都是秉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的人, 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地 主的残酷剥削,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 活。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朱子家训的引导,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 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 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母亲钟氏。他曾深情地撰文追忆自己

3、的母亲:“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 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到了老年,仍然热爱生产。” 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是钟氏为朱德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严格遵循家教规范家人行为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 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

4、自己的子孙们,用严格的家教规范家人的行为。朱德对子女后辈的培养非常重视。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他对后 辈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 人!”1937年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写道:“那些希望升官 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 他还说:“我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这是战争年代 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刻也没有放宽做人做事的标准, 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三孙子从海军青岛 基地某部调到北京,以便照顾。朱

5、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 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当朱德 得知他的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说:“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 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问题上, 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 明。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 无一例外。就连他的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朱德告诫子孙们,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 的少爷,要求他们不要

6、贪图享乐,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在朱德的教导下,他的子孙们都在最基层的普通岗位中,靠自己勤奋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并没因为是朱德的后代而享受特殊的待 遇。朱琦从部队转业后,到石家庄工作,先在铁路机务段当练习生,后 又成为火车司机。有一次,朱德坐的专列正好是朱琦当司机,朱德便在 车厢中接见了他,并给予了鼓励。朱琦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勤勤恳恳 地工作,在铁路部门一直工作到病逝。培育良好家风塑造家人思想品德朱德对家人立下的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 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朱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俭朴的 生活习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他说:“

7、我们要怎样 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 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青年受到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朱德指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 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 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闲暇时,朱德往往会带领孩子们挖土种菜,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朱德也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他们上小学时 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并一一记账

8、,朱德还经常 检査这些开支。孩子们参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轻易给他们买什么东西。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还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一边已朽烂,罩面上有6处补丁,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 后来,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 年去世。这张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这些补丁还是朱德的儿媳 妇赵力平缝补的。如今,这两件物品陈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以此 教育更多的人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朱德认为,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在生活中应给予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朱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 受长辈

9、的影响形成了 尊老爱幼和亲情孝道的良好习惯。 在驻防泸州时,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 活,以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总司令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 连救济困窘中的母亲、寄钱尽孝的能力都 没有,他只能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后来,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一中国共产党。”他把对生身母亲的爱,升 华成对祖国母亲的爱,这就是对家国的孝。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儿女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朱德将孙子、外孙接到身边抚养。为了报答家乡亲人当年支持他读书和革 命的恩情,他把老家亲属的孩子接到身边抚养,目的是为这些孩子提供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十几个 孩子的到来,使朱德家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