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348349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续修李氏宗谱序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续修李氏宗谱序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续修李氏宗谱序当思家国一理也,家谱与国史一道也,史不修则万古纲常 墜而不举,谱不修则万代家声晦而不彰,谱之关于家运大矣。 当谓人之有宗派,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 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吾族乃天下之巨姓,陇西之望族, 始姓理,源于皋陶之官封,历虞夏商,子孙世其职,商纣之时, 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之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易 理为李焉。周秦汉以来,世世相承,历十八世至崇公,崇公流 寓于陇,崇之后讳虎封为唐公,唐公生炳,炳生渊,是为高祖, 生太宗,太宗与隋炀帝之女生三子恪,初封吴王后追封为郁林 王,本族乃恪公之后裔也。恪生子四重、玮、琨、璄,琨生祎, 祎生子三峘、峄、岘,峄生

2、远,远生元,元生涛,涛生子二承 休、承范,承休生子二仲容、仲宝,仲宝生子三景圭、山、亮, 景圭生衜公,字少贤,历太子大傅,裴氏为中书令晋公度之女。 五季时避梁王乱,偕弟术、衍逃之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道 公生轩、辕、軿、辂四公,辕公吾支之祖也。生子德雄,德雄 生子二海、结,海公生僎、瓒、授、選四子,瓒公生顺、竦、 翊三子,竦公生谏、绍、谋三子,谏公生宗衍、大奎、大经、 大全四子,宗衍生濬、澄、澈、汴四子,汴祖自宋祥符年间, 由建昌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生子响,响生亮,亮生明、 声、畹三子,声生名、昇二子,名生鍈,鍈生春、震、广三子, 广生子政,子政生仲三、小十二、小十三,仲三生元量,元量

3、生荣甫、镇甫、声甫三子,荣甫生廷瑞,廷瑞生仲发、苑、继 三子。元乱之后宗族长幼悉遭涂炭仅存继公一人,仲继生以诚、 以忠、以文、以信四子,以文娶舒公朝英之女生璘、璞、珪、 璋四子,珪公字广卿,生六子伯宽、安、佑、环、淮、淑,伯 佑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李 连港 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李风岐 英山长冲金 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微霍山上土 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 居李密垅)七公。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 (现宏卿中学 附近)。生斗 申 华 千 准 阜六子。斗公支外迁,族大齿繁, 另立宗祠,申公分居安乐里

4、南山下李家垅(现三溪李申),后 又分居湖北汉阳城,准公居西仓畈,千公居下李,其五子承任 公又分居中李,华公和阜公合居上李,阜公曾孙之颜公居马湖 守祖业。吾族自道公以来,经天纬地之才,历历可数;出将入相之 人,代代不衰。裔孙延及大江南北,世代昌隆不息,繁衍派生 若干支系,皆有家谱稽考,然各设宗谱,造成世系源流不清, 派行不一,尊幼失序。时值世界李氏修通天谱之良机,道祖派 下各支谱首统编,改以前诸谱以道公为始祖之说,此次合修, 以渊公为始祖,增十二世至道公,正本清源,实吾族之幸事, 后嗣之福荫。考之以前诸谱之记载,确有一些谬误之处,另受 时代之束缚,男尊女卑,妣来自何地,女适何方,皆无稽可考; 本

5、次修谱对谬误之处加以考证后进行了改正,同时遵循男女平 等之原则,均有详细记载,实乃谱局之创举,时代之进步,本 族之幸事也。吾虽不才,故敢为之序。公元二00 八年戊子 渊公派下五十二世孙李名才敬撰李名才,字李锦,公元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咸宁学院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在阳新二中、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县任教十几 年,桃李遍布鄂闽浙各地,在历史大观园、中学政史地、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 与人合编了多部作品。二 00 四年回家乡投资创办阳新英才高 中,任英才高中副董事长。爱好广泛,精通易经卜卦命理之学, 在判断性别、死亡日期、财运等方面曾准确预测过多个案例。改理姓为李成大姓改理

6、为李据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 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皋陶,尧时曾担 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 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纣时,皋陶后 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 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 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 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 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理徵之子利贞随母逃难,改理为李,名李利贞,李氏后人尊他为得李姓 第一始祖,李耳自称李利贞十七世孙,因道德经而流传于世。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三

7、个郡望,如陇西郡、赵郡、江夏郡等等, 多为战国及两汉时期设立。如今散见各地的李姓常常以“陇西世家”自称, 这与李姓的发展不无关系。李耳之后世在东周、战国时期封侯者不少,历任 朝廷高官。战国时,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 的陇西地区设郡,堂号“陇西堂”。秦时,大将军李信因破燕国,虏获燕太 子丹而闻名天下,秦亡后,李信后人归汉,始封陇西侯,从此以“陇西世家” 自称。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 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

8、南 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 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 国姓,最为显贵,也就是在唐后,李氏进行了三次主要的南迁。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 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 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 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 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 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

9、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 大顺等政权。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副教授李似鸿对李姓的迁徙进行过详细的研 究,他说,李姓从长安到建昌、再到宁州,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通州 大邑到偏远山区,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的迁徙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迁徙, 既是历史运行的必然规律,更是人口增长和战争动乱的必然结果。李姓入赣唐时已有记载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迁移在江西并且在江西形 成望族的李氏,如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 堂李氏。唐时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 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

10、令,爵封西平郡王。李晟有十五个儿子, 其中十二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因功高震 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 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 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 号。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 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李宪,生于公元 774年,卒于公元829年,家居 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 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 宜春西平堂七

11、大房系,其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公元882年,李游的长子李服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 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 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 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 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江西李氏五大姓除西平堂李氏外,江西还有4个主要的李氏世系,分别是:丰城的曹王 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 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即 唐太宗幼子曹王明

12、后裔。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后 代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 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 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 之阳。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 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 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李崇的 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 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 茫李氏(即下李)。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宜春、抚州,以 及南昌周边

13、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 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是 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曾 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 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 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 溺水阵亡。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 墓居家枫林。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 玑为嗣。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 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

14、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李霸四子李士玑 过继到白州为嗣,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同脉。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 2千余人,但迁居在外的后 裔特别多,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 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吴王恪的 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当时朝政已被 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爆发“白马之变”。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 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其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 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一 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

15、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 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 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是人数众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 数不多,约200余人。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 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后裔号称有 40万之众。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 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福建上杭李氏,就是李火德公世系, 李火德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后裔。 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

16、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为了生机,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 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 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县石壁村再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 建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其后裔大批迁往两广、海外,以及回迁江西。福建的上杭李氏,在明清两朝期间,有大量的人员回徙江西,建村开基, 逐成望族。主要分布是在赣州地区、宜春的南部地区、新余、分宜两地区、 上饶地区,李嘉诚、李光耀、李登辉等都是改支后裔。湖南、湖北李氏出江西南昌市委党校李睿教授介绍,李姓在江西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集 中聚居点,如吉安市盘谷乡现有人口 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 此外,地处赣江支流锦江河延的新坊村,280余户,1000多人口,全部为李姓,南昌市进贤县、新建县也有这样的类似村庄。江西李氏在源远流长的发 展过程中,也逐渐发展成了全国李氏的集散地,在民间便有“湖南李氏出谷 村”、“湖北李氏出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