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34645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课教案墨梅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学会墨梅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过程; 活动一 古诗擂台赛 T=7分钟 过程 1、组织学生学习打擂方法及规则。 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记住了许多古诗,可以进行古诗轮背,看谁记住的多,争当小擂主。 2、组织比赛。 3、小结、点评,奖励获奖者。 第二课时过程 1、教师范读古诗。 2、领读古诗,并让学生画出节奏。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3、采用学习自由读-指名试读-指点示范-再练读-再试读的方式,正确。流利

2、地朗读古诗。 4、借助注释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5、小组内讨论,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 6、全班交流,小结。教师补充。 7、让学生一起说古诗大意。 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8、讨论;本诗写的物是什么?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从这个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9、引导、分析、小结。 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活动三 学习生词 T=7分钟 过程 1、学会生字 砚 乾 坤 2、认读词语 墨梅 乾坤 3、指导背诵。 4、小结。 诗人是在借墨梅表达自己做人的理想;即使没有那娇艳

3、的红色,也要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尚品格。在诗人看来,他画的梅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雅之气就足够了。 这就是墨梅的独特之处。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墨 梅 元 王冕 诗人 画家 特点 :淡淡的色彩 清香的气味 赞颂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竹石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

4、他62岁时的作品。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3、感知古诗。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二、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咬定破岩千磨万击坚劲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三、读诗悟情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2、逐句练读。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

5、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指名学生诵读全诗。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有感情地齐读古诗。4、练习背诵古诗。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四、课后延伸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

6、)。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背诵王冕的墨梅。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

7、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二、初读竹石。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朗读表

8、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9、: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详见附件)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6古人有许多

10、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以及: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五、布置作业。默写竹石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石灰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凭

11、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二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并简介作者。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3简介作者: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

12、/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三)精读课文石灰吟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等词语的意思。2用“增、删、调、补”的方法读懂诗句。(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2)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逐句说说句子意思。(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师启发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样想、怎么说、怎

13、么做呢?4指导朗读。(用高亢、赞美的语调来表明诗人的坚贞、高洁的志向。)5学生练读,指名试读,齐读。6小结并尝试背诵。赞同第二课时一重点引领,品味内涵1.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填空:课件出示:这首诗真实、形象地描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从(深山中开凿出来)到(烈火焚烧),又经过(粉碎),最后被使用留下(“清白”)。2激发想象:石灰承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时的情景。3.石灰是怎样面对这些严峻考验的?抓住诗中“若等闲”、“浑不怕”来理解。它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抓住“要留清白在人间”来理解。4通过学习,现在你们对石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学生畅谈石灰的品质。(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有高尚的节操)5.小结:学校的白墙就是用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仿佛一位奋斗者,历尽艰辛终于实现其理想,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背诵,而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文本所承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