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知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34390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阅读知识泗洪县天岗湖中学 宋养能一、基本知识:1、表达方式:记叙:使人有所信;说明:使人有所知;议论:使人有所悟;描写:使人有所见;抒情:使人有所感。2、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特征。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借喻:乙占甲位。比拟:形象生动地表现事物。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夸张:凸显事物特征;营造喜剧氛围;讽刺丑恶现象。对比:突出一方,使形象更鲜明。排比:丰富内容;增强语言气势。(注:排比内容的安排有一定顺序)对偶:句势工整,使语言整饰,增强语言音乐感和韵律美。借代: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摹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设问:引起读者思

2、考和阅读兴趣。反问:增强语言气势。3、常见句式:主动句:一般主动句:强调动作。“把”字句:强调动作承受对象。被动句一般被动句:强调状态。“被”字句:强调动作发出者。否定句:语气弱;肯定句:语气强;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疑问句:语气弱;陈述句:语气强;反问句:语气特强。祈使句:语气最强,不容商量。短句:语言明快,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长句: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总启句:概括下文;总结句:总结上文;过渡句:承上启下。4、词语:精彩动词:形象生动或准确表现动作发出对象;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副词:准确限定副词所属类型。数量词:准确限定数量。叠词:时间名词重叠表示“每一”;动词重叠表示频率;名词重叠表示

3、细小或喜爱的感情色彩。5、短语:限制语:准确限定内容。修饰语:形象展示特征。6、字形字音:除特殊字外,采用形声字类推。7、解词:同义互释追根求源现象描述引申联想。8、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二、记叙文阅读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分叙)2、叙事的顺叙: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方位变换、方向变化)逻辑顺序(因果顺序、递进顺序、总分顺序、事理顺序、过程顺序)3、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以“我”口吻叙事。增强文章真实感。第二人称:以“你”口吻叙事。利于抒发作者或人物感情。第三人称:以“

4、他”口吻叙事。使文章材料充实,内容丰富。4、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的线索:以“人”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为线索;以“地”为线索;以“景”为线索;以“情”为线索。6、记叙文段落划分的依据:时间;空间或地点;事情的内在联系;人物活动;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表达方式变化;文章结构类型【(总)分(总)结构, 承接结构,并列结构,因果结构,递进结构】7、记叙文段意的概括:一件事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多件事分别概括事件内容;写景段概括景物描写的对象、特征和内容; 抒情段概括抒发的人物情感;议论段揭示议论的作用。8、记叙文材料的分析:事

5、情:找出记叙要素;概括事情内容;概括事情揭示的事理、或反映的特定社会的生活状况;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包括肖像、服饰、神态)、语言(分析个性化和表达的情感)、行动(包括行为、动作)、心理、细节;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性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风格(白描、细描)】,明确人物描写的目的是表现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身份、地位、阅历特征,表现人物性格、思想、心理、精神状态、思想品质;把握详写、略写;明确叙事的方式:描绘生活片段、截取生活场景、叙述完整事件、勾勒生活画面。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对象或内容;景物的特征;写景的层次(顺序)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6、觉、幻觉)观察的者立足点观察的角度(远观、近览、细察、斜睨、总览、纵览、鸟瞰)观察的方式(步行、乘车、航空、航行)景物描写的状态(动态、静态);影响观察效果的因素(距离、光线、障碍物)议论:揭示事件的意义;评价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文章主题、深化文章内容。抒情: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某种感情。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文:表现景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9、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整体使用的表现手法:设置悬念:故意设置谜团,悬而未决,到后文揭开谜底。作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对比:前后内容反差强烈。作用:批判反面,凸显正面;深刻揭示人物丑陋面;深

7、刻反映丑恶社会现实。衬托:【正衬】通过正面表现正面。作用:使主体形象更鲜明突出。 【反衬】通过反面表现正面或通过正面表现反面。作用前后形成对比,反衬人物某种思想、性格、品质、道德修养。烘托:通过先描写群体非主要客体来突出表现后面的描写主体。作用:写景烘云托月;写人点面结合。突出表现主体。铺垫:前文先作某些暗示,后文突出表现。作用:为下文作铺垫。伏笔:前文信手拈来含而不露,为后文情节展开作准备。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先贬后褒或先褒后贬。作用:前后对比深刻揭示人物性格、思想、精神风貌。以小见大:小事情反映大主题。象征:通过描绘象征体,曲折表现作者思想。作用:含蓄表现

8、主题。局部采用的表现手法: 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作用:突出人物形象。 反客为主:不写主体,只写客体。作用:突出表现主体。 白描:简笔勾勒事物轮廓。作用:使形象鲜明突出。 特写:雕塑性抓住局部细致刻画。作用:突出形象。 剪影:远距离描绘静态景象。作用:形象鲜明。 对话: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思想。 独白:作用:交代人物经历;展示人物心理。 联想(相似、相关、相对):作用:相互映衬地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 想象:作用:表现事物特征;表现作者或人物心境;表达作者理想、愿望。10、记叙文的主题分析:抓住事件,分析意义;抓住议论,分析作者

9、思想;抓住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11、记叙文主题展示方式:融情于景;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寓情于理;卒章显志;直抒胸臆。12、记叙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抓住前文相关情节,紧密联系议论抒情性语句分析。三、说明文阅读1、说明对象及内容。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过程顺序。3、说明方法:举例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作比较:包括对比(相同之中求不同)和类比(不同之中求相同),突出事物特征。列数字:准确说明事物特征。下定义:概括表现事物本质特征或突出事物主要特征。作诠释:突出事物特征。摹状貌:形象生动地展现事物特征。列图表:清晰明了地展现事理或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打比方:化抽象为形

10、象,变深奥为浅显,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引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增强观点的权威信。4、说明文材料的分析:事情:概括事情内容;明确写事目的: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事物:明确说明对象及内容;把握说明顺序;明辨说明方法;辨清说明结构【(总)分(总)、因果、并列、承接、递进】把握说明方式(平实说明、生动说明)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交代事物形成原因;突出事物特征;暗示事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文:作用:引出对象;突出事物特征;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材料的权威信。5、说明文段落划分的依据:按时间划分;按空间划分;按事物本身结构划分;按说

11、明内容之间的联系划分;按表达方式转换划分;按文章结构形式划分。6、说明文段意的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说明内容叠加。四、议论文阅读1、议论文的类型:立论文、驳论文。2、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4、论点提出的方式:在开头提;在中间提;在最后总结。5、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观点。6、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论点与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与论据逻辑联系的纽带。7、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8、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引证(引用论证)、例证(举例论证)、喻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层进论证。9、立论的过程:先摆事实,后讲道理;先讲道理,

12、后摆事实;边摆事实,边讲道理。10、驳论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11、立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12、驳论文的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13、议论文材料的分析:事实论据:概括事实内容;明确写事实的目的(引出论题;证明论点或观点)道理论据:明确阐明的道理或观点;把握论证的层次和角度。论证过程:把握论证的方法。引文:引出论题或论点;增强文章可信度;增强观点的权威信。14、议论文段落划分的依据:议论文的结构(立论文的结构、驳论文的结构);文章的结构。15、议论文段意的概括:立论文:按结构概括提出的论点;指出分析的角度;概括结论内容。驳论文:按驳

13、论方式驳什么论点;驳什么论据;驳怎样的论证过程。五、小说阅读1、按记叙文阅读。2、把握小说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尾声)3、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性格+表现。六、戏剧阅读1、按记叙文阅读。2、戏剧分段依据:人物上下场3、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双方。4、分析戏剧人物形象:性格+表现。5、把握戏剧常识。七、诗歌阅读1、诗歌的节奏划分:不隔断意群原则;节奏对等原则。2、诗歌的常见结构:起承转合。3、律诗的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诗句理解:抓住修辞理解诗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事物特征,创造意境;抓住议论句,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观点、思想、愿望;抓住描写句,理解精彩词语的表现力;抓住抒情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结合作者经历)。八、其他文体阅读1、把握文体特殊结构。2、分别归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中。祝同学们从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语文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