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34044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疸中医辨证论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黄疸黄疸是因感受湿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肝胆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 染为本病证的重要特征。根据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黄和阳 黄。急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急骤,应及时救治。西医学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 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 黄疸,均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病因病机】黄疸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外感时邪、 湿热疫毒,由表入里,内阻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泻越,肝胆疏泄失 常;嗜食辛辣肥甘或酗酒无度,或饮食污染不洁,或贪凉嗜冷、饥饱失 宜,脾胃损伤

2、,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阳受损,瘀血阻滞,湿热残留, 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 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亦是黄疸形成的关键。基 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一般说来,阳黄 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为 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危及生命, 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预后较差,如迁延不愈, 则有酿成瘙积和臌胀之可能.【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 辨阳黄、阴黄、

3、急黄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黄色鲜明如橘皮, 起病急,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 湿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缓,病程长,注意有无血虚血瘀表现; 急黄则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营血耗伤,起病急骤,色黄如金,伴 神昏檐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等。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 阳黄虽有湿热所致,然有偏重于热、侧重 于湿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湿、热之孰重孰轻。热重于湿者,身 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湿重 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 苔白腻微黄,脉弦滑。3. 辨阴黄之寒湿与血瘀 阴黄证有脾胃虚弱、寒湿内阻与

4、肝郁血 瘀、胆液失泄两类,故应辨别。凡因脾胃虚弱、寒湿内阻者,黄色多 晦黯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胆 液失泄者,色黄而晦黯,面色黧黑,舌质紫黯,多见瘀斑,或见胁下 积块,脉弦涩.(二)辨证分型1. 阳黄(1)热重于湿证候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脘腹胀 满,小便短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护治法则: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治疗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 痞满,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澹,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濡数.护治法则: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治疗代表方:茵陈五苓 散合甘露

5、消毒丹加减)2. 急黄证候表现:黄疸急起,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脘腹胀 满,神昏檐妄,烦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见衄血、便血,或肌 肤瘀斑,舌绛红,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细微.护治法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治疗代表方:犀角散加减)3. 阴黄(1)寒湿阻遏证候表现: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满,食欲减退,大便澹 薄,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护治法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治疗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虚湿滞证候表现:面目及肌肤发黄,其色浅淡,甚或晦黯无光,伴心悸 气短,肢软乏力,纳呆便澹,小便黄,舌淡,苔薄,脉濡细.护治法则: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