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339056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再加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解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教学难点】纸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

2、离不开钱,而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1)商品及其价值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讨论:(1)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

3、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究竟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得出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启发:商品是用来交换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商品交换?不同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往往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那么在生产它们时就必定会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

4、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从商品的含义分析看,任何商品都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参考教材第5页)知识拓展: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区别:定义不同 体现关系 是否特有(2)既对立又统一:(略)过渡: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关系非常密切,看起来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是不是一有了商品、商品交换就同时有了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呢?(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合作探究一:从商品交换说起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最初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偶

5、然的物物交换)。由此看来,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然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那么怎样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展示案例情境:在学生回答和充分的辩论之后,最终学生会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1)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2)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

6、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扩大的物物交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这一交换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引导:比如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牵了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会碰到的困难:a、我本来想要大米和斧头,但市场上可能暂时没有;b、市场上有大米又有斧头,但别人不要我的牛;c、市场上既有大米又有斧头,但他们都想要我的牛,我没办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探讨:教学情境:第4页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

7、帛、牲畜等。但随着生产力和交换的发展,问题又出现了(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体积笨重,难于携带;布帛容易污染破裂,小额交易无法使用等不方便。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也就标志着货币的产生。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归纳:货币的产生:

8、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产生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拓展探究: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过渡:货币产生后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这就涉及货币的职能问题。2、货币的基本职能综合探究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1)价值尺度创设教学情境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

9、表现的是什么?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结论2: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

10、黄金万两。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放上一个价格标签即可)(2)流通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1.木匠用桌椅换

11、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3.木匠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如果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结论1: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W货币G商品W。拓展探究:比较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两个概念的区别结论2:在物物交换阶段,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和地点上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

12、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结论3: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结论4: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死亡。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第6页探究内容,思考讨论: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商品生产者如何才能实现“惊险的一跳”,避免“摔坏”?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商品流通对生产者的启示就是,生产者要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就必须为买者着想,讲职业道德,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物美价廉的商品,才能实现“惊险的一跳”,避免“摔坏”。这也表明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利他的因素、职业道德的因素,与我国

13、所倡导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由于货币一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知识拓展:比较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外,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3、纸币综合探究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演变探究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10分钟)问题情境:阅读教材第7页探究内容和纸币的相关内容。探究:水浒中人物用什么来购买东西?而我们今天用什么东西购物?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金银条块到铸币到今天各国普遍使用的纸币这一发展过程。最初的金银条块在使用中出现每次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的麻烦,为了解决

14、这一问题,于是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可纸币为什么又取代了铸币?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1.从交子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问题(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引导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从刚才分析看来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纸币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符号。问题(2)

15、: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信誉高的国家垄断发行,并强制使用。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最终取代了金属货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的发行规律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受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的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思考讨论: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