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33859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成受明 周波摘要:为了适应城市规划学科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搞好城市规划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城市规划人才,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多专业学科的整合、规划设计表达手段与技法的训练、教学监控与反馈、设计与实践相结合五个方面来阐述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规划设计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方法。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 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要求、方法手段和政策与技术规范都伴随着实践

2、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适应实践需求,搞好城市规划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城市规划人才,就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城市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专业设计类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但是,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注重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训练,缺乏综合分析、实践及研究技能的培养提高。 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应强调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运用,重视基础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设计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项实践性工作,其教学必须着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一、加强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化建设 在城市规划专业

3、教育中,规划设计课程系列划分为城市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等专业设计类课程,学习环节从专业课程设计,到规划师业务实践环节(设计院实践)及毕业设计等三个教学环节,强调基本知识、基础训练和设计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提高。1 规划设计课题从微观走向宏观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是建立在建筑学教学平台上,因此在一二年级必须学习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三年级开始,逐步是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学生面对的设计对象由微观走向宏观,一下子从几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甚至面对一个城市,即尺度转换过大,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较单一的建筑要素转换到综合性极强的城市规划

4、要素,即思维模式的转换幅度过大,学生容易产生迷惘和兴趣减弱的现象。因此,必须实现各个规划设计教学环节的良性过渡,降低学生由于不适应而带来的消极情绪,尽早领会城市规划的设计思维模式和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结束进入居住区规划的阶段,加入过渡型的设计环节住宅设计及住宅组团设计。在城市设计前可以进行建筑群体和建筑广场的快题设计。实现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互协调和整合,在城市设计中可以加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于土地功能规划、指标体系等的控制,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又可以加入城市空间形态的引导。2由空间设计技能课走向综合技能课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按空间设计技能课、综合技能

5、课两种不同类型,根据各个环节的教学特点分解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权重,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基础和实践两方面锻炼的基础上,增强了阶段性特征的显现。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设计综合技能)城市详细规划(空间设计技能)城市总体规划(综合技能)毕业设计(综合技能提高)设计院实习(实践技能)二、注重教学中多学科的整合,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在规划设计中,从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到城市总体规划,在课程内容中拓展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逐步渗透城市设计思想和观念,增加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城市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全面的建筑环境观念。例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

6、程建设中,应加强规划原理与规划设计的知识阶段性相对应,理论课教学注重宽口径,强调系统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中贯入实际案例,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设计课教学中,从选题、结合工程设计进程,由教师分阶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规划理论课从城市规划概论、总体规划原理、详细规划原理、规划专题原理系统讲授城市规划理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展开教学。设计课包括详细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分别开设在相应规划原理课程之后,“先理论后设计”的教学组织安排程序,使学生先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进行设计训练。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课程组合,建立起全面的城市居

7、住环境认知体系。如将“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课程、“住宅设计”课程、“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与“城市社会学”课程中的“社区”部分组成一个理论讲授、调研指导与设计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组合三、强化多种表达手段的训练,在设计中引入新的规划技术手段教学过程中表达能力予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有能力按照设计的各个阶段目标和要求,掌握恰当的表达方式与手段。在低年级教学中应注重图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把绘图训练看作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专业基本素质的体现。在设计教学中强调运用徒手草图表达设计原创的构思和理念,以及快速表达整体方案的能力。在高年级教学中(三年级以后)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强调在设计过程中的方案推敲和空间

8、塑造上,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表现。增强学生的表达技巧和能力,在熟练掌握基本绘图软件的基础上,可以引入GIS技术,特别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中,通过建立空间模型,增强学生对宏观事物的把握,增强其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将模型建设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增强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对建筑形态和建筑群体空间的具相认识。四、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完善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基础上,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建立了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涵盖了从教学任务的安排、课程任务书的制定、教学进度的把握到教学质量的跟踪和总结等各个环节(详见背景材料),定期以座谈会或调查表形式收集各方

9、面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及时分析,明辨利弊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达到全面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课题组还制定了选题、过程管理和评分的程序及标准,教学中以“重过程,看成果”为原则,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将教学过程与阶段讲评讨论相结合,开展小组自评互评、教师针对点典型作业讲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每个设计结束后,由教学小组针对培养目标、评图过程与结果给学生进行讲评,使学生清楚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问题的症结所在。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基地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只有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

10、力。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结合方法,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课程以模拟真题或“真题假做”为主,并在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实践环节;而总体规划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则以实际工程的真题为主,并对真实课题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教学要求和进度安排。为了与工程紧密结合,我们对课题联系与选取、内容改造、进度安排、学生实践的时间保证、合作设计的成果要求、成绩评定等都有详细规定和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强调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教学方法和过程强化实际问题的解决,做到实践环节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并与理论教学互补并进。在专业设计类课程中,坚持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校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社会的最新专

11、业发展动态。同时,还根据城市规划实践的发展,增设城市规划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包括:居住区认识实习、城市总体规划实习、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社会实践等。其中前两者是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如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所必须的实践教学过程,后者是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而增设的实践内容。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与工程实践结合的长期和全天候实行,与云南农业大学、成都市规划局、置信论坛及多个规划设计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起一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性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平台,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六、结语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当密切的学科,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也将随着城市规划

12、学科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牢牢抓住教学改革不放松,以严谨和务实的态度合理定位、勇于创新,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特色,为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 国外城市规划汇 刊,2003,(3)2陈禀钊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教育J城市规划汇刊,1994,(4) 3赵民,林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其制度化环境建设J 城市规划汇刊,2001,(6)4刘博敏城市规划教育改革: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J规划师, 2004,(4)作者简介成受明,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规划教研室主任,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周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