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33325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人教版选修说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选读 - 有无相生说课稿 ( 人教版 选修说课 )老子选读 - 有无相生说课稿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 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 有的、卓绝的智慧。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 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 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 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教材所选老子共7 章,或全或不全。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 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

2、学生 缺乏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 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学生很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 、主要是讲授第 1 则、第 3 则、第 4 则、第 5 则、第 6 则选文。2 、引导学生把握 老子 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3 、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教学目标1 、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 多方面的内容。2 、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 老子 对社会、 人生问题的思考。3 、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1 、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 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

3、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 中心,难免牵强附会。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 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 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文字疏通,学生 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 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2 、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 讲授第 1则、第 3 则、第 4则、第 5 则、第 6则选文。教学 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 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读老子一书, 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 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

4、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3 、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 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二、讲授课文。1 、学习第 1 则。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 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其二,“天下 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天 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此外, 还有多种解释。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 质疑。这叫有备无患。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 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

5、其一,由“易”生“难”,比 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 了。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其二,由“难”生 “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 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 较容易解决。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 道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 验,交流一下。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2 、学习第 3 则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 “跨”、“自见”、“自伐”、“不长”

6、、“赘形”等;特 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 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在本章里,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 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踮脚而立,跨 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 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 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

7、物以及电视 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 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3 、学习第 4 则。本则难点有二,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 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 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 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 的,才是有志。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任继愈先 生认为说,“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 思想。”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 “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 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

8、当然 可以算做长寿了。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老师对此还有 所了解,课上可讲可不讲,若碰上学生质疑,可做适当解说。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 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 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 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人生感悟, 对“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做点阐述或讨 论。4 、学习第 5 则: 本则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第一个“为”、 “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 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 “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

9、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 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味无味”是 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 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 “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 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 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是以圣人 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本章中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 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 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建议老 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说说议议,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 性知识。

10、5 、学习第 6 则: 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这一则所言,意思不 止一层: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 以恒。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 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 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 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 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

11、一开始的时 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三、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 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 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 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 见” “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 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喜欢逞强逞大。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 陷于死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 许诺。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 诚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 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 和几句格言,写一篇读书笔记。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