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332059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前言为统一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标准,明确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要点,确保混凝土结 构的长期耐久性能,特制订本技术条件。本技术条件主要参考“京沪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试验研究”等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国内外有关 标准和规范编制,采纳了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料反应技术条件中的部分 内容。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与施工要求具有如下特点:1、选用低水化热和低碱含量的水泥,尽可能避免使用早强水泥和高c3a含量的水泥;2、选用球形粒形、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

2、洁净骨料,严格控制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空隙率, 粗骨料宜采用二级配石;3、适量掺用规定品质的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或复合矿物掺和料;4、采用具有高效减水、适量引气、能细化混凝土孔结构、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专 用复合外加剂,尽量降低拌合水用量;5、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最小水泥用量和最大胶凝材料用量,尽可能减少混凝土胶凝材 料中的水泥用量;6、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入模含气量和泌水率,灌注桩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大于30C,其它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大于25C;7、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和振捣作业程序,强化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过程;混凝土养护期间实行温

3、度监控,最高养护温度不大于50 C,芯部最高温度不大于65 C,芯部与表层、表层 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大于15 C(梁体)或20C;8、通过施工前对原材料品质和配合比混凝土耐久性进行检验,施工过程对原材料品质和混凝土耐 久性进行批量抽检,施工后对实体混凝土的表观质量进行检查,实现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从而确保混凝土的长期耐久性能。本技术条件由铁道部科学技术司负责解释。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谢永江 仲新华 张 勇 杨富民 李启棣 汪加蔚 朱长华 贾耀东 黄直久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 24 基本规定 25 技术要求 45.1

4、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品质指标 45.2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 65.3 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 75.4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能 76 试验方法 87 施工控制要点 107.1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前准备 107.2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管理 107.3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117.4 高性能混凝土搅拌 127.5 高性能混凝土运输 127.6 高性能混凝土浇筑 137.7 高性能混凝土振捣 147.8 高性能混凝土养护 147.9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检验 16附录A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及性能检验要求181范围1.0.1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桥梁基础、墩台、承台、涵洞等混凝土结构。1

5、.0.2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一般室外环境条件(一般地区的露天环境、水位变动环境、干湿交替环境、饱 水环境)、一般冻融环境条件(寒冷和微冻地区的露天环境、水位变动环境、干湿交替环境、饱水环境) 以及中等以下侵蚀程度的环境水条件。中等侵蚀程度环境水的侵蚀类别及其条件特征列于表1.0.2。表 1.0.2 环境条件特征环境类别地质条件水质pH值侵蚀程度硫酸盐侵蚀石膏地层7.0 8.0SO42- = 1001 2000mg/L含盐地层7.5 9.0SO42- = 2001 4000mg/L镁盐侵蚀含镁盐渍土、盐田、海水8.0 10.0Mg2+ = 3001 7500mg/L盐类结晶侵蚀干旱地区盐渍土、碱土

6、、滨海平原盐渍土8.0 12.0溶解盐类含量1630g/L硫酸型酸性侵蚀煤系地层、黑色岩层、有色金属矿田、矿脉6.0 5.0SO42-=251 1000 mg/L溶出型侵蚀(含 碳酸型侵蚀)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和土壤,低矿化度河水和地下水6.0 5.0HCO3-0.7mmol/L注:寒冷地区和微冻地区是指其最冷月的平均气温t分别为-8 C t -3 C和-3 C W t W2.5 C。1.0.3 当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类别和条件特征不符合表1.0.2 的规定,或当结构处于多种类型环境同时作 用时,应参照有关标准另行设计。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括的条文,通过在本技术条件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文

7、。本技术条件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条件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 性。GB/T176199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175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JGJ529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GB159691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8736200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046200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80772000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80761997 混凝土外加剂JC4732001 混凝土泵送剂JGJ638

8、9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GB/T50080200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J828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ASTM C120297混凝土 Cl-渗透电量快速测定方法GB242081 水泥抗硫酸盐侵蚀快速试验方法GB/T241994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TB/T2922.1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岩相法TB/T2922.41998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岩石柱法TB/T2922.52002 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 快速砂浆棒法TB/T30542002 铁路混凝土工程预防碱骨

9、料反应技术条件TB104262004 铁路工程结构混凝土强度检测规程DL/T51502001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JGJ/T1095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3术语3.0.1 环境作用 能引起结构材料性能劣化或腐蚀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及各种有害物质等)施加 于结构上的作用。3.0.2 腐蚀 材料与环境因素发生物理、化学、电化学作用过程中的性能损伤与破坏。3.0.3 结构耐久性 结构及其部件在可能引起材料性能劣化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长期维持其应有功能的能 力。3.0.4 水泥碱含量 水泥中等当量氧化钠(氧化钠和 0.658 倍氧化钾的质量百分含量之和)的含量,以 质量百分率表示。3.0.5 胶凝材料

10、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矿物掺和料以及专用复合外加剂的总称。矿物掺和料和专用 复合外加剂在混凝土配比中的用量,通常以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重量比)表示。3.0.6 水胶比 混凝土的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之比(重量比)。3.0.7 矿物掺和料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的用于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性能(特别是混凝土耐久 性)、具有一定细度与活性的某些矿物类产品,如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可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3.0.8 专用复合外加剂 对水泥分散能力强、适应性好、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能明显改善和提高 混凝土耐久性能、专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复合型外加剂。3.0.9 高性能混凝土 以耐久性为基本要求,在

11、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制造的水泥基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 的矿物掺和料和专用复合外加剂,取用较低的水胶比和较少的水泥用量,并在施工时采取严格的质量控 制措施制备的满足要求的力学性能并具有较高的耐久性能和良好的工作性能的混凝土。3.0.10 混凝土含气量 混凝土中掺入专用复合外加剂后形成的大量微细气泡与混凝土的体积比。这些气 泡相邻边缘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称为气泡间距系数。4 基本规定4.0.1 混凝土结构(包括构件,下同)设计应包括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 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结构的使用环境及其环境对结构腐蚀性的调查与说明;2、结构的整体设计使用年限和结构各个部件(如桥梁的

12、基础、墩台、梁、桥面板、桥面防水层、 伸缩缝、栏杆、电缆槽等)的使用年限明细表;在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需要更换或修理的结构部件名 称及其预期的修补或更换期限;3、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有关规定与要求;4、在使用过程中对结构进行正常维修的具体内容和对某些结构部件进行更换的具体要求;5、特殊或严重腐蚀性环境作用下对结构采取的外部辅助防护措施;6、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对结构进行监测、定期检测和评估的具体要求。4.0.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质量稳定并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低水化热、低 C3A 含量、低碱含量的水泥以及低 碱活性骨料、低碱外加剂等原材料,大体积混凝土宜采

13、用 C2S 含量相对较高的水泥。尽量选用球形粒 形、级配优越、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粗骨料;适当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并在混凝土中掺入足量的掺和 料和专用复合外加剂。2、增加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主筋、箍筋和分布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缘 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保护层设计最小厚度与保护层厚度施工负允差之和。3、采取必要的结构构造措施和防、排水措施,尽量避免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经受干湿交替作用, 且便于施工时对混凝土进行捣固和养护。将暴露于大气和与水、土介质接触的混凝土结构物外形设计成简洁流畅,暴露表面积小和棱角较 少的形式;对于可能受雨淋或积水的结构,应将其表面形状设计成有利于

14、排水和通风的形式;将水平表 面做成斜面,避免水汽在混凝土表面积聚。设置专门的排水管道排除结构表面积水,不得将水直接排在混凝土表面上。排水管的出口不得紧 贴混凝土结构表面,出口应离开结构墩柱一定距离。尽量将结构的施工缝和连接缝位置避开可能遭受最不利局部腐蚀性环境作用的部位(如桥礅中的 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干湿交替区)。4、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5、设置用于检测、维修和构件替换的方便通道,并在结构表面预留用于临时安装检测、维修机具 的必要空间或预留埋设件。6、充分考虑工程业主和运营管理单位对结构采取补救措施的可能性。4.0.3 应尽量选用非碱活性骨料配制混凝土。因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碱

15、硅酸反应活性骨料时,骨料的 快速砂浆棒膨胀率不得超过0.20%,且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应不大于3.0kg/m3。严禁使用碱一碳酸盐反应 活性骨料。4.0.4 除应满足本技术条件的要求外,高性能混凝土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其它有关规定。5 技术要求5.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品质5.1.1 水泥水泥宜采用品质稳定、强度等级不低于42.5 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品质应符合 GB1751999 的有关规定。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超过350m2/kg,碱含量不应超过0.60%,游离氧化钙含量不应超过1.5%。 水泥熟料中C3A的含量不宜超过8%。5.1.2 细骨料细骨料应选择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的天然中粗河砂,细度模数宜为2.63.2。不宜使用机制砂 和山砂,严禁使用海砂。细骨料的品质应满足表5.1.2 的要求。表 5.1.2 细骨料的品质指标序号项目指标C30C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