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324977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中的文化底蕴(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1、课题背景: 在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帖对联.若是在新年前夕陪同父母去市场,就会看见大街上都是卖对联的当铺,人们对对联也有 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买到一幅好对联,来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合家平安。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幅 好对联呢?在贴对联是有要注意什么呢?对联中蕴涵什么文化底蕴呢?这引起了我们组组员的兴趣。 本文来自织梦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目的是让组员们了解对联和感受老一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法并从中受启发,纠正我们对文化 的态度和认识,并认识到我们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3、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法活动计划:调查

2、问卷设计:对联中的文化底蕴调查问卷你家每年有帖对联的习惯吗?A有B没有 C不常有在买对联中你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价格?价格B、文化内涵C两者都注重A、你认为对联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吗?A认为B、不认为帖对联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后人有必要继承它吗?A 非常必要 B 有必要 C 不太必要 D 不必要你认为对联中蕴涵了什么文化内涵?你会在什么时间帖上对联? 设计者:课题小组成员4、活动过程: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们首先调查了老人。论资历,他们可比我们年轻人丰富多了。在调查过程 中,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礼貌。他们都是上一辈的建设者,而他们头上的白发似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因此,他

3、 们的意见对我们这一个课题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我所调查的 30 位老人当中,他们全部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原因 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贴上一幅好对联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成年人工作顺利,小孩则学业有成。而在第二个问题当 中,有15位老人在购买对联时注重其文化内涵,而另外15 位老人则注重价格。至于对于“你认为后人有必要继承对 联这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他们也是全部都认为有必要继承,原因是他们都不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 人中消失了。在整个调查访问过程中,他们还说我们这一代人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其次,我们调查了中年人。在我们调查的中年人中,他们对对联都有浓厚兴趣,并且认

4、为我们这一代有传承中国 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这样我国的文化才不会失传。最后我们调查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对对联的认识非常少,并且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有 很少的了解。这让我们组的组员非常担忧,这样下去,我们就无法完成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使命了。5、活动结论: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认识到对联的特点有: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 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 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

5、 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 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 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3平仄协调。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 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 联创作中,一般

6、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 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 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 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我们对对联的态度: 对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应该继承,但人们的心态决定一切,要想对好联,也要有好的心态.

7、有些人到论坛对联只是消遣,有些人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和感知,有些人为了交一些朋友,有些人为了自己出头露脸,还有些人纯粹 为了机关,更有甚者是为了打击报复,所有这些,都是上论坛对联的心态,不知道真正有几个人是真正为了学习对联,提高自 己的对联水平而来论坛对联.大家也没有认识到网络对联虚伪的一面,对联不是网络论坛的必然,我们学习对联也可以为 现实服务,不要只追求网络上的的吹捧,要真正把对联和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学习对联的积极性.在现实 中我们可以赠联给别人,可以为自己的书房写联,可以写春联,可以去征联等等,不要认为网络对联完全就是空虚的,没有任 何现实意义.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这

8、次活动,我们还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文化的发展中,既需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需要文化的独立和自我完善,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 讲,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它的历史够长)的传统文化都是重要的。联合国和很多官方与民间的组织都重视对世 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而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旺盛蓬勃,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因 为它是根。我们应该怎么做:然而我们的不足之处也很突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 以民为本,直至后来

9、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 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国人古代 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 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 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

10、禹锡的“天人 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 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 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 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 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长江,诵“大

11、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 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 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 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 万岁”为终身荣

12、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 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 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 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 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 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

13、,导致国民虽众多,实 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 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 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 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 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愚昧、落后、 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

14、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 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 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 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 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

15、通过比较, 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同西方文化 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 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 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 不屈服,而始终保持

16、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 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 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 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 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 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 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