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32338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试讲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 生:喜欢师: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生:北京故宫、海南 师: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齐读课题。 生: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游记。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见闻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拿起你的笔,边读边划出重点词句。 (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同位讨论一下。 (生

2、讨论,师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生:金华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随机出示课件) 师:游览的顺序,也叫游程,交代游程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游记除了交代游程,还要抓住景点的特点,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 三、赏析孔隙 师:在这篇游记中,哪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孔隙 (教师板书:孔隙) 师:孔隙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孔隙一词,你认为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生:窄小 (板书:窄小) 师: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请大家用心阅读第五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边读边划,边做出批注。(生边读边划,师巡视)师:好,我们一起

3、来交流交流.作者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孔隙窄小的呢?结合你划的句子来谈一谈。(一)见闻 生: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出示课件) 师:这是写作者看到的,也就是游记中的所见。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生:小船很小。(出示课件)师: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觉得那一句写的好? 生:第一句写得好,课文中的句子带着4个“小”字,一读就让人感觉小船很小,第二个句子,去掉了4个“小”字,写船的小就不很明显了。 (出示课件)师:这段话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船的小?请你来说一说. 生:并排仰卧刚合适没法容第三个人师:只能容纳并排仰卧的两个人,在没法容第三个人,

4、这样的船确实是够小的了。同学们,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生:实际上是写孔隙的窄小。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下吧。 (师生合作读) 师:你们看,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咱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感受 师:刚才,咱们找出了写作者见闻的句子,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作者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 生:我从“挤压”一词知道了小船越往里走越,感觉孔隙越来越窄,又因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

5、离自己太近,所以感觉山石仿佛向自己扑过来一样。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同学们,平时坐车时,我们会注意到车在往前走时,路边的树木好像在往后走。这是物体的相对运动。在本文中,作者乘船往里走时,感觉山石在往后走,又由于距离太近,所以才会有挤压的感觉。 师:“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为什么呢? 生:因为隔得太近太近了,几乎每有什么间隙,说明了孔隙的窄小。 师: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的句子。要注意把挤压、稍微、准会重读。 (指名一生读描写感觉的句子)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姿势下过孔隙,还有这样的感觉的?谁能起来读一下写作者乘船姿势的句子? 生:我怀着好奇

6、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乘船的姿势很低很低,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师:“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 生:身体的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 师:你看,从叶圣陶爷爷乘船的姿势,也能看出孔隙的窄小。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姿势低的无法再低的情况下,还会有这样的感觉,足以说明孔隙的窄小。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生:想。 师:咱们找一位同学当导游,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7、。游客们,准备好了吗?开始吧。(指名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体会。) 师:睁开眼睛,过孔隙的感觉如何? 生:紧张、刺激、惊险 师:同学们,第五自然段作者先用看到的小船的小,也就是他的见闻;再用过孔隙的感觉,也就是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四、赏析内洞.师:欣赏完了空隙这一处景点,你还想到哪一处景点游玩一下? 生:内洞 (板书:内洞)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子。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8、 (生读书,师巡视。)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你画的句子来谈一谈。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师:很好,第七自然段有一句话,也是描写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师:进是什么意思? 生:进是量词,平方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出示课件)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可以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

9、?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那一段是些外洞的? 生:第四自然段。师:谁能起来读一下能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师:外洞就够多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接着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师:内洞里

10、还有什么? 生: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出示课件)师:这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出示课件)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内洞这一部分. (生读第六自然段)五、总结升华,学习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课件)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出示课件) 师:“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种手法,来想一想: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