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32116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渝地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川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属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过渡带,地貌复 杂多样,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四种地貌,类型丰富。川渝两地在很长时期都属于同 一行政区划,从 1997 年开始,重庆市从四川省划出,列为直辖市。两地同属于巴渝文化 圈,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前后延续两千余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作为中华 文明的母体之一,被称为长江文化之源,影响深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进程中,川 渝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一直以来,巴蜀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如此丰厚的人文积淀,使得川渝两地拥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 从本质上说,巴蜀文化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在它的肇始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川渝大地形 成了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作为这些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的承载者与传承者,这些传统村落 如珍珠般散布于川渝地区。数千年来,无数的人们在其中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先 人们历经艰辛创造出的文明。无论是静态的村落选址、建筑样式、村落布局还是动态的民俗 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充分地体现了这里丰富多样的文化积淀与 传承久远的悠久历史。一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遗存概况(一)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历史遗存丰富 川渝地区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平原众多,水流丰富,雨量充沛,农业生产条 件极佳,从新石器时

3、代晚期开始,就已经产生了非常发达的农耕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从 2003 年 10 月8 日国家建设部 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开始到 2014 年 2月 19 日公布第六批名单,全国共筛选了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 252 个,川渝地区入选 42 个, 其中重庆18个,四川24个;在筛选的276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中,川渝地区入选 7 个,其中重庆 1 个,四川 6个。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在 2012 年 12 月 17 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传统村落总数 646 个,川渝地区

4、有34 个; 在 2013 年 8 月 26 日发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传统村落总数 915 个,川渝地 区 44 个;在 2014 年 11 月 17 日发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传统村落总数 994 个,川渝地区 69 个。在三批总共 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川渝地区达到 147 个。这些入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仅仅是川渝大地万千传统村落中 的代表,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川渝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之大。有人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 的历史,同样的,这些传统村落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那些先民们通过辛勤劳动、 艰苦探索而获得的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审美

5、以及关于人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活 态度,都在其中有序传承,同时这些传统村落也不仅仅是属于川渝地区的,它们同样是属于 整个中华民族的,因为它们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二)传统建筑形制丰富,村落布局多样 川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貌地形丰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四种地形俱全,因此,在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选择。例如在渝东南的秀山、酉阳、黔江等地 区,由于地处山区,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高,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 使用木材,且更多地选择用当地产的杉树,这种木料获取方便,质地轻巧细密,柔韧性强, 防潮保暖效果俱佳,是原住居民建房的首选材料;而在

6、川东北的巴中、广元等地区,建筑材 料的选择一般是土木结合,以夯土立墙,以木立柱,在其上架梁盖瓦,这与其地处丘陵地 区,木材产量相对较少而土地面积较山区相对丰富,取土相对容易不无关系;在川中平原地 区,由于田土众多,取土方面,火砖烧制容易,建筑大量采用砖石材料,木料穿插其中,与 前所述又有不同;在川中、川南地区的一些传统村落,由于地处浅丘地带,竹木资源繁盛, 因此当地建筑在保留木制建筑材料的同时,又以竹篾编织成片,糊上细泥,有些在泥料中还 掺杂稻草,以增加泥料的黏性与附着力,将这些篾片镶嵌在木柱中间,刷上白灰,使得建筑 整体别具一格。在建筑样式与村落建筑整体布局上,川渝地区由于不同的地域、民族、

7、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的原因,导致了传统村落建筑样式的多样与村落布局的不同。总体而言,由于南方地区湿润 多雨,气候潮湿,防潮效果较好的干栏式建筑便成为南方建筑的主要样式。例如在渝东南的 秀山、酉阳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建筑多为依山而建、以木立柱、底下有架空层的纯木制 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独栋房屋,有些带有角楼。在村落建筑整体布局上,一般采用依山而 建、聚寨而居的方式,一方面节约了有限的耕地;另一方面,以团体的力量,在面对自然以 及外部灾害与危险时,能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害,减少损失。而在川北、川中等地区,由于土 石材料的运用,导致房屋结构缺乏架空层,当然也与这些地区气候相对干燥有关。同时,在 一些经济

8、发达的地区,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在建筑样式上出 现了一些四合院式的徽派建筑及庄园式的建筑,有些建筑规模还非常宏大。例如川北的陈万 宝庄园建筑群,规模宏大,建造精美;川南的李家大院,建造周期长达 56 年,建筑面积 13000平方米,有三个院落,七个天井,149 间房屋。在村落建筑整体布局上,山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多采用聚寨而居的方式;而在浅丘与平原地 带,更多的是采用散落式的村落布局,居住地域相对集中,但是户与户之间相对独立。(三)传统村落物质遗存种类繁多,历史文化厚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川渝地区传统村落中物质文化遗存种类非常多样。例如民居,就有渝东 南的木制干栏式,川东

9、川北的土木结合式,以及徽派四合院、庄园等多种建筑样式。除了民 居,还有大量的宗祠建筑,在重庆市秀山县酉水河镇的后溪村与河湾村,彭氏宗祠与白氏宗 祠有数处,土地祠、挡箭牌等寄托原住居民精神信仰与希望的建筑随处可见。重庆市涪陵区 青羊镇古街边的玉米地里,矗立着清代皇帝为了褒奖当地女子而立的贞节牌坊,在牌坊边不 远的山崖上,发现于1082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的一只断腿石羊浮雕古遗迹群依旧保 存完好,石羊右后方石崖上“桂岩”两字依稀可见,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题刻。广元市 元坝区柏林沟镇向阳村,在公元128年开始设立县治,自古以来便是蜀道要冲,现存石板古 街500余米。古街两边穿斗结梁的古建民居保

10、存完好,街中存有三层戏台魁星阁,楼高15 米,上层为魁星楼,中为戏台,底则为石板街,穿楼而过,睹物思情,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之感。这些古街石板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棱角而变得斑斑驳驳,镌刻了一代又一代行人商旅与 山居百姓的喧嚣记忆的古街也逐步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在街道尽头,现存有一古刹,其名 曰“广善寺”,此寺为汉代立县时所建,沿于唐宋,盛于明清,屡遭损毁又屡次修复,而 今,梵音依旧,香火日盛。寺中有古柏两棵,高三十余米,枝繁叶茂,传为蜀国虎将张飞领 军过此所植,矗立寺边,一派空灵。在古街周边,还分布着蜀汉大将军马超衣冠冢、关兴之 墓、晋代首辅丞相郑处士墓等一些极具价值的古代墓葬群,而岚溪桥上的凄美

11、的爱情传说最 终演变成了川剧岚桥祭水。此外,在整个村落建筑中随处可见雕刻精美的石墩、窗花、 牌匾、门楣,甚至是一些已经损毁的建筑的断壁残垣、残砖碎瓦,都处处让人想起那些早已 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站在这些具体可见的实物面前,让我们感觉历史离我们并不遥 远,在冰冷的建筑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先人留下的历史的温情。(四)传统村落中蕴含的非遗数量巨大,类型丰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 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

12、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 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对非遗的定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 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 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 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 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 看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存在形态首先是一种非物质的形式;其次,它的产生与发 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自然产生不断发展的;再次,这种文化遗产 是作为

13、一种活态文化存在与传承的。而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川渝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数量众 多、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分别于 2006 年、2008 年、2011 年、 2014 年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重庆市共入选 43 项,其中民间文学 3 项,传统音乐 13 项,传统舞蹈 4 项,传统戏剧 2 项,传统美术 3 项,民俗 3 项,曲艺 6 项,传统技艺 7 项,传统医药 2项,基本覆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型。而重庆市认定 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388项。四川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则多达 119 项,省级非遗477 项,还有大量的非遗项目

14、列入了市级以及县级的非遗保护名录中。这些非遗文化,大多在具 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或者是传统村镇中有序传承。这些非遗文化蕴含着难以言传的独特情感与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 根源,早已成为川渝地区人们生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传统村落中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区域特色明显 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川渝地区,传统村落中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独具特色的民 俗文化。例如,在渝东南地区的石柱县,便流传有一种叫“玩牛”的民间传统舞蹈,这种舞 蹈与农事相关,常在春节、谷雨、牛王节等

15、节庆日表演,一般需要七八人配合,一人扮演放 牛人,两人利用道具扮演牛身,其余四人为锣鼓手,表演内容则有吃草、擦痒、滚水、跳 坎、犁田等。而起源于南充、流行于川北地区的灯戏则是运用当地的语言进行表演,通俗易 懂,诙谐幽默,通过演员的嬉笑怒骂来表现生活中的美丑善恶,极具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在川中的都江堰市,每年清明节这一天,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也是俗称的放水 节,在这一天,在渠首举行隆重的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一是为了纪念李冰, 其次也是为了预祝当年的农业丰收。这项传统习俗在川西平原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依然如 期举行。类似的独具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民俗,在川渝地区的传统村

16、落里还有很多,它们因人 们的生产生活而产生,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也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当地传统村落原住居民的生 产生活方式,并且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人际传承和代际传承。二 川渝地区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现状(一)物质文化遗存与保护的基本情况从 2016 年 7 月 22 日到 8 月 13 日,在总共 23 天的田野考察中,我们在总体了解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分区等有选择地重点考察走访了川渝两地最具代表性的 17 个 传统村落与传统集镇,它们分别是秀山县民族村、边城村,酉阳县后溪村、河湾村、石泉苗 寨,涪陵区安镇村、凤阳村,阆中市天宫院村、老龙村,巴中市黄桷树村,广元市向阳村, 邛崃市花楸村,雅安市五家村,自贡市艾叶镇,泸州市新溪村,古蔺县平丰村,重庆市走马 镇椒园村。这些传统村落,从地域上,基本涵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