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动点问题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31886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动点问题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动点问题解析211.(2013年江苏常州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6,0),点B(0,6),动点C在以半径为3的O上,连接OC,过O点作ODOC,OD与O相交于点D(其中点C、O、D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AB(1)当OCAB时,BOC的度数为 ;(2)连接AC,BC,当点C在O上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并求出ABC的面积的最大值(3)连接AD,当OCAD时,求出点C的坐标;直线BC是否为O的切线?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不难,但是特别容易失分,尤其是第一问,所以对于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解:(1)45或135如下图所示,OA=OB=6 ABO=45OC

2、AB BOC=ABO=45此外,当C运动到C时,OCAB,此时,AOC=BAO=45BOC135(2)ABC的面积等于AB乘以C点到AB的距离(第一问给了提示,且AB是定长)如下图所示过O做OEAB于E,OE的反向延长线交O于C,此时C点到AB的距离最大。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OA=6OE=AB=3CE=CO+OE=3+3 =ABCE=当C点运动到第三象限角平分线与圆的交点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3)如下图所示,OCAD ADO=DOC=90 ADO是直角三角形。OD=3 OA=6,OAD=30 COF=OAD=30过C做CF垂直于x轴于F,OC=3,COF=30OF=

3、OCcosCOF= CF=OCsinCOF=点C的坐标为(,)直线BC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COB+DOB=90 DOA+DOB=90COB=DOA又OC=OD OA=OB OCBODABCO=ADO=90OCBC 直线BC是O的切线点评:本题看似是动点问题,其实基本跟动点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要一提到动点就害怕,初中的题目基本都是考察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特殊点的。12.(2013年江苏常州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2x+2的图象与x轴交于A,与y轴交于点C,点B的坐标为(a,0),(其中a0),直线l过动点M(0,m)(0m2),且与x轴平行,并与直线AC、BC分别相交于点D

4、、E,P点在y轴上(P点异于C点)满足PE=CE,直线PD与x轴交于点Q,连接PA(1)写出A、C两点的坐标;(2)当0m1时,若PAQ是以P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注:若HNK满足HN=2HK,则称HNK为以H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求出m的值;(3)当1m2时,是否存在实数m,使CDAQ=PQDE?若能,求出m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在直线解析式y=2x+2中,令y=0,得x=1;x=0,得y=2,A(1,0),C(0,2)(2)由题意可得下图PE=CE,直线l是PC的垂直平分线,MC=MPC(0,2),M(0,m),P(0,2m2)设D(x,m),D在直线AC上

5、,代入方程,得2x+2=m,解之得,D(,m)设直线DP的方程为y=kx+b,将P、D代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DP的方程为y=2x+2m2Q(m1,0)由题意可知,PA=2PQ,即解之,得m=或者m=(不符合题意,舍去)m=(3)由题意可得下图解法一:(坐标系法)由(2)可知,P(0,2m2),Q(m1,0),D(,m)PQ=AQ=m1+1=mCD=设直线BC的方程为y=kx+b,将C、B两点带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BC的方程为y=E(,m)DE=(1+a)(2m)要使CDAQ=PQDE,需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解法二:(相似三角形)由(2)可

6、知,P(0,2m2),Q(m1,0)PQ=AQ=m1+1=mlx轴,CDECABCA= AB=a(1)=a+1=要使CDAQ=PQDE,需,即=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把题目彻底读懂,把每一句话所提到的条件都标注在图上,要不然还要反复回去看题,很耽误时间。另外,准确的画图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画图能力,多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另外,本题虽然不难,但是出现了两个字母表示的常量,a和m。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只有熟悉字母的运算才能表示掌握好了数学。遇到这种形式的表达式CDAQ=PQDE,受限考虑相似三角形

7、,中考题目一般用相似三角形能简化运算。 13.(2013年江苏淮安12分)如图,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方向的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 时,点P与点Q相遇;(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求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

8、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灵活运用题目,第一问实际上是相遇问题。把三角形拉直问题就迎刃而解。另外,分析两个点的运动轨迹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第二问要注意分类讨论。解:(1)7AB=5,BC=3,C=90,AC=4Q点速度快,肯定是Q返回时与P点相遇的。Q点从C点到A点共用=4.5秒,此时PQ相距3+4+54.5=7.5此后需用时=2.5秒,P、Q两点相遇公用4.5+2.5=7秒(2)点P从B到C的时间是3秒,点Q从C点运动到了AB上,则需分类讨论,一是点Q在CA上,一是点Q在AB上。 当0t2时,点Q在CA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PC=CQ,即3t=

9、2t,解得:t=1 当2t3时,点Q在AB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PQ=PC,如图所示,则点Q在PC的中垂线上。作QHAC,则QH=PC,AQHABC,在RtAQH中,AQ=2t4则QH=AQ=(2t4)PC=BCBP=3t,(2t4)=3t,解之,得:t=综上所述,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1或t=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P在AC上,则PC=t3,BQ=2t9,则AQ=5(2t9)=142t同(2)可得,PCQ中,PC边上的高是:(142t)s=(t3)(142t)=当t=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沿直

10、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则QE=AQ=4=,EA=AQ=4=EP=2=,CE=2=设FP=x,FO=y,则CF=2x由CFOCPD得,即,由PFOPEQ得,即,解之得y=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法二: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以CA为x

11、轴,以CB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由题意可知,D点坐标为(2,)直线CP的方程为y=x由题意可知,P点坐标为(2,0)过Q做QECA于E,QGCB于G则QE=AQ=4=,QG=BQ=(54)=Q点坐标为(,)设PQ直线方程为y=kx+b,将P、Q点带入,得 解之,得直线PQ的方程为y=x+4与直线CD的方程联立,得 解之,得OF=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点评:从本题来看,还是考察的特殊三角形,所以对于特殊三角形一定烂熟于心,知道

12、其中一条边,另外两条边马上就能计算出来。本题求叠加部分面积时用了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用相似三角形简单一点,但是找相似三角形以及用哪些边有点难度,这个平时要加强训练。用坐标系法思路简单,肯定能做出来,但是要求对坐标系很熟练,这个也要平时多练习。若考试时用三角形相似做不出来也可以用坐标系法。 14.(2013年江苏连云港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B的坐标分别为(8,0)、(0,6)动点Q从点O、动点P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沿着OA方向、AB方向均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5)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与AB、OA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点C、D

13、,连结CD、QC(1)求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D重合?(2)设QCD的面积为S,试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S的最大值?(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解:(1)A(8,0),B(0,6),OA=8,OB=6AB=10点Q的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秒,OQ=t,AQ=OAOQ=8tP的直径为AC,ADC=90cosBAO=,即,解之得AD=当点Q与点D重合时,AD=AQ,=8t,解之得t=当t=时,点Q与点D重合。(2)sinBAO=,即,解之得CD=点Q与点D重合前,即0t时,DQ=AQAD=8t=+8=当t=,有最大值点Q与点D重合后,即t5时,DQ=ADAQ=(8t)=8=随着t的增大而增大当t=5时,有最大值:综上所述,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15,S的最大值为15(3)0t或t5点Q和点P移动的过程中,QC与P逐渐相切,在此之前,QC都在P外侧,此时只有一个交点;然后QC与P有两个交点,另外一个交点在圆弧CD上,直至Q点与D点重合,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交点;此后QC在P内部,只有一个交点。当QC与P相切时,OAB=CAQ,QCA=BOA=90,AOBACQ,即,解之,得t=0t或t5时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 15. (2013年江苏苏州9分)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