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317018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及山顶洞人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2)思考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重

2、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难点北京人的特征。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得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

3、,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

4、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中找到答案。二、北京人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

5、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5,回答问题。(1)北京人

6、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

7、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

8、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

9、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三、山顶洞人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的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投放“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教材,回答问题: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

10、。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生产活动:采集、狩猎社会组织:原始群居三、山顶洞人(约3万年)体质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1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火的使用:懂得人工取火社会组织:过集体生活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及其标志。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过程与方法识读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

12、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同学们还记得他们是怎样获得食物的吗?(采集、狩猎、捕鱼)我们今天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于农业种植和畜牧业的养殖)那么,我们的先民们是怎样开始种植庄稼和养殖牲畜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师:阅读教材第8页正文部分内容:中国境内发现栽培稻的遗址在什么地方?学生:位于长江中下游。教师:在农作物的栽培方面,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什么的国家?学生:粟和黍。教师:阅读教材第9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提问: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它

13、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学生: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等。都分布在江河附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教师: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伴随着狩猎和原始农业的兴起,有时候人们将猎获到但一时吃不完的,就先养起来留待以后再吃,由此逐渐使动物驯化,原始饲养业出现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学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教师:首先请各位同学阅读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归纳出他们的生活特点:1时间距今约7 000年。 2生活位置:

14、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4畜牧业:饲养家畜。5工具:骨耜,磨制石器。6手工业: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7建筑: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有水井。8会运用雕刻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教师:文中第11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就说明了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不但进入了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请大家看教材第10页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第11页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而这些不同又说明了什么?因为长江流域

15、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三、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12页,讨论回答。教师:结合教材,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6 000年。2生活位置: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6建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定居生活。7手工业:彩陶,乐器。纺织、制衣。教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有哪些不同?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