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31428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猴子种树教学案例及反思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猴子种树教学反思猴子种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教学中能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本课的教学要求是:1、知识与技能。认识“猴、梨、将、谚、樱”,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七个字及“拔掉、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认识寸字旁。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3、情感价值观: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为辅

2、助教学,我设计了比较引人的教具。有精美的图片,有动画,轻松的音乐,还有表演用的头饰等道具。开火车、有节奏地拍手孩子很喜欢。在教学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先做一个开火车的游戏、拍手认读词语复习词语,快速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由此揭示课题,并就题抓中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当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猴子种果树的经过和结果,明白做事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都办不成的道理。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请大家看13自然段,说说猴子首先种了什么树?接着老师板书:梨树 ,老师板书的时候,孩子怎么办?跟着老师书空,不愧是一个好办法。在

3、我板书的时候孩子跟着书空,让孩子的眼、手、脑都动起来,更有利于掌握文章的主线、汉字的笔顺、词语的识记,然后出课件:梨子图片再过渡到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么诱人的梨子猴子吃到了吗? 在学习课文的第2至8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认为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时候要以扶为主,提出问题: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接着用课件形象感知,再返回课文看: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然后看课件的句子“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用耐心说话。再理解农谚

4、梨五杏四。最后分角色朗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教学课文第47自然段,在优美的轻松音乐里放手让孩子根据合作学习要求学习。老师根据要求检查。指导朗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维较活跃,一般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争取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理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总之,我在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以导“说”、“读”、“疑” 、“演”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这篇课

5、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情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在学习过程中,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孩子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可以启发引导,展开讨论,对猴子的评价可以多元化。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一无所获。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另外也有几点遗憾:1、在录相的时候如果配话筒,效果会更好。2、因为回答问题都是点名,很

6、多时候没有配合用手指点孩子起来回答问题,因而摄相师的镜头有点跟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特写镜头不够多。3、日常教学任务重,决定着手准备录相课的时间短暂,准备以及编辑不够充分。 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吧!假如教学案例 平罗城关六小 李 青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一位外国作家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

7、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这都要建立在关爱之情的培植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望。你猜老师的愿望是什么?老师的愿望很简单,也很容易实现。假如你们每一个人在课

8、堂上能认真动脑,大声地回答问题那该有多好啊!你有什么愿望?大家的愿望各不相同。有一个小朋友的愿望和我们大家的都不一样。你想知道吗?让我们来学习第23课假如。 二、新授 1、自读课文 (1)请同学们来读一下课文,试着把它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圈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一下。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小节? (2)检查初读 出示本课要求认的字,制成卡片的形式。 先放在词中认识,然后来认识单字。 马良 缩着 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身体 A、出示词语:有些调皮的字娃娃领着小伙伴从课文里跑出来。不知道你认不认识它们。不认识的可以先请教一下你身边的同学。 谁都认识的请举手?你能声音响亮地给大家读一下吗?你能

9、读得比他还好?谁想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你当得真好,声音十分响亮。谁也想当小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B、出示单个字:有些小淘气撇开小伙伴自己跑出来玩了,你能把它们揪回去吗?试试看吧。男女分开比赛读。练习抽读。下面让我们来开火车读吧。哪一排坐得最端正,就让哪一排先来读。 C、这也难不住大家。好,下面小组比赛,老师每出示一个字,由两个组的同学轮流组词或说话,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对又多。同学们真了不起,认得这么好。假如我把这些字娃娃送回家你还能认出它吗?让我们来试试吧。 (3)接读课文 A、课文共有几个小节? B、找4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C、进行简单的评价。 2、再读课文

10、 (1)大声地前三小节,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小节?喜欢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2)交流读课文 谁想起来读?你喜欢读哪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听。谁也喜欢这一小节的请举手,你愿意站起来和他一起读吗?通过读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板书,以简笔画的形式记录每小节的主要内容。第一小节:小作者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他首先把自己的爱心送给了谁?为什么?你认为这一小节应该怎样读最合适?你能读得更有感情吗?第二小节:小作者很细心,这一次他把自己的爱心送给了谁?这次的理由是什么?这一小节怎样读最能表达小作者的感情?第三小节:你自己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小节,看你能发现什么?交流自己的发现。 (3)

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作者这么多美好的愿望,真是令人感动。你小声地来读一下这三个小节,体会一下作者那颗善良的心。小组同学每人一小节,比比赛,谁读得最有感情。 (4)背诵 根据板书的提示进行背诵。师生分开接背。 3、拓展创作 小作者这么多美好的愿望,感动了老师,相信也一定感动了你们。你也一定很想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用它来画什么?你能像小作者那样创编成儿歌吗? 4、作业:创编诗歌,以假如为题自由创作。 5、总结: 假如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也要做到像诗中的小作者一样,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6、板书设计 假 如 马良 缩着

12、遥远 寻食 哭泣 健康 操场 身体 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本节课我先以用“假如” 造句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寻小诗人的愿望。再细细的分析每一小节。语文课堂应该是读、写、说三者的结合。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想要让学生在读,写,说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所

13、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就是要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有体会的读,以求达到与文本的共鸣;写,就是让学生仿写课文,仿照课文,写写自己的心愿;说,就是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说为什么小诗人要这么做,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整堂课的设计都希望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与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在上课之前一直担心孩子们,会不会紧张?可是事实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表现的很不错,要是说这堂课没有出彩,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整堂课感觉都是在一问一答的情况下发展着。老师问,学生回答,老师再问,学生再回答。现在想想,这样的模式下,缺少了许多的灵动性。学生在老师的所谓的引导下走进了文本,学生的理解遵

14、照了老师的意图。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气氛看来是很和谐。但是看似精彩实则不然,孩子在教师的步步调控下走进了教师布置好的情境当中,缺少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而是定势在老师的思考范围内。 教学语言过于罗嗦,不够精练。一个问题,明明说一遍就可以了,可是我却说了好几遍,担心学生不明白,有时候还要解释。对于学生的回答是重复的说,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如果省去这些语言,就可以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说。而且教学过渡语也不够自然,精辟。指导朗读的时候语言过于的苍白,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住住主要的感情基调。比如“苦苦等待”这一个词语,学生在读的时候只明白小鸟是很可怜,但是还没有想到小鸟是很无助,很孤单的。再加上读的

15、时间不多,学生就很难体会小树,小鸟,西西的心情。也就无法进行良性的朗读。再说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而本堂课缺少了这样的味道。读的时间太少,使得学生没有办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感情,与文本达成共鸣。 这首小诗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这三个愿望的呈现形式过于单调。教授方法也太相似。每一小节的问题无非是神笔画画前后的不同。如果以其他不一样的形式呈现课文,也许就会更加的有吸引力。 语文的根是语言,而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的最小单位是词。对于词的解释和理解不够彻底也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对于生字也没有多加指导。文本学习应该要抓住它的一个点,由点及面。点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符号,也可以是一个数量词对于文本中的省略号没有给予更多的解释很理解,没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省略号在文本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因为用了这个省略号,说明小诗人还有很多愿望,以此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