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31316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初中语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http:/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202X年伤仲永中考题一网打尽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9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余闻之也久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2、名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分) (1)世隶耕 ( ) ()即书诗四句 ( ) ()父异焉 ( ) ()称前时之闻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1.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2分)答: 9.D本题是对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考查,腻乎较容易的题目。在四个备选答案中:A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其涛/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余闻之也,久”,C项正确朗读节奏应为“即/书涛四句,并自为其名”,D项朗读节奏划分

3、正确。故正确答案选)项。 簧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先要准确理解文甸的意思;然后,结食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就能够进行正确划分。0(1)属于(2)书写 (3)感到诧异(认为奇怪) (4)相当(2分)1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水题诗。(2分)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2分)1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2分)69襄樊市(09湖北省)(二)阅读文言文伤仲永,完成1216题。(10分)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其文理皆

5、有可观者 ()贤于材人远矣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二)(10分)1.(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分)13 (2分)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分。“卒”“众人”“受于人”“不至”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处扣.分).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分。每空分)1.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http:/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