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311044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一萬年的氣候 /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 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 中 小 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爲近代(Re-ce 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 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 才知 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爲止, 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 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爲 氣候最適期 ( climatic optimum )。到了 2500 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公元前 870 1200 年,雪

2、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 19 世紀史稱小冰河期( 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 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前 有變化,但以溫暖爲主。同期內,歐洲則爲公元前 降,到公元前 1000 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5000 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 2)曲線中顯1000 年。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5000 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 至公元初。(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 至 1000 年。(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 至 1300 年。另外還有四個冷期:

3、(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 年左右至公元前(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 年。(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 1200 年。(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 1900 年。850 年。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 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 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 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 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 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爲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 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 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

4、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 3000 公元前 1100 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 “考古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 的。西安市附近半坡村的仰韶文化( C14测定约距今5600 6080年前)遗址中,发现獐、竹 鼠和貉等亚热带动物的骨骼遗骸;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的河南安阳的殷墟(约前14001100 年)遗址中,除獐、竹鼠外还发现有象、貘、水牛等的遗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 不少关于象的记载,如“今月其雨,只(获)象” ,“于癸亥眚象,易日” 。据闻一多解释, 甲骨文中“眚” 是打猎的意思。 既然把象作为打猎的对象,就说明它不

5、是由外地引进或人工 饲养的,而是野生的、自然分布的。 同时殷周遗址出土的象尊和青铜器的象纹,也是当时人 们在现实生活中对象已很熟悉的反映。至于历史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象的记载, 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说明商人能够驯养野象。又孟子腾文公下有“周 公相成王,诛纣伐奄” ,“驱虎、豺、犀、象而远之” 。河南省古称豫州, “豫”字据胡厚宣解 释,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的标志。以上这些都是商代及周初黄河下游有野象活动的证明。貘和象都是东南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动物。 现代的象目前在我国只能自然生存在云南省南部西 双版纳的密林中。 亚洲现代的貘, 更局限于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的沼泽森林。 这些喜暖的古

6、 动物遗骸, 指示了当时黄河流域气候的温暖和湿润, 考古学家尹达还在山东历城县一处稍晚 于仰韶文化的龙山文化遗址中, 发现了炭化的竹节。 现代竹类大面积的生长大体上已不超过 长江流域。竺可桢氏据此假设五千年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了13纬度,从而证实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C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3 5C。殷商时代, 黄河流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人民, 很重视季节的变化。 殷墟甲骨文记载当 时安阳人相当阳历 3月下种, 比现在要早一个月; 位于山东的郯国人每年观察家燕的最初来 到以定春分,作为农耕的开始。现在家燕在 3月 22日(春分日)才到达上海,而山东郯城 和上海两地的

7、年平均温度相差1.5 C, 1月的平均温度相差 4.6 C,正与上面根据竹子分布区域温度变化的推算是一致的。、公无前 1100年公元 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物候时期, 因为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观察气象的仪器, 都用人目来看降霜下 雪,结冰开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来判断寒来暑往,这就叫物候。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从公元前 1100 年到公元前 850 年的西周前期, 我国气候在长达几百年的第一温暖期之后, 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这个时期,我国已有文字记载可供查考。 据竹书纪年 记载:周孝王七年(前 903 年)“冬,

8、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现代江汉流域在一般年份是不封冻的,这就说明当时我国 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诗经豳风七月相传是周初时期的作品,诗中描述豳(邠)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也反映了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气 候的严寒。2. 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春秋时期 (前 770前 476 年),由于天气和暖了, 山东鲁国过冬时, 冰房得不到冰。 又诗 经秦风终南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位于西安以南,梅树是亚热带植物, 现在这些地方早已不能生长梅树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2年),荀子富国篇说:“今

9、是土之生五谷也,” 一岁而再 获之,”说明北方一年可生产两季作物。而现在北方只有两年轮种三季作物,说明战国时代 由于气候温暖,植物生长季节比现在长。秦代(前 221前 206 年)气候继续温暖。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 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 。今陕西菖蒲生叶为三月上旬,说明秦初物候要比现代 早十天。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西汉时经济作物的地 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 , 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现在都已南移。 汉武帝元封元年 (前 110年),黄河在瓠子(河南)决口, 砍淇园(今河南淇县

10、西北)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竹子的繁茂。3.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 600 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东汉初期天气又趋寒冷, 有几次冬季严寒,首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三 国时,曹操在铜雀台种桔,只开花而不结果。魏黄初六年( 225 年),淮河首次结冰,时魏 文帝曹丕到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因天气骤寒,淮河冰封,演习被迫中止。 晋太和元年( 366 年),渤海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载车马及三、四千 人的军队。南北朝时( 420 589 年),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用来保存 新鲜食物,供宫庭贵族享用。那时

11、,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冷2C,才能提供储藏用的冰块。 北朝的贾思勰约在公元 533544年写了一本齐民要术 ,记录当时黄河以北 “三月上旬及 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生叶、桑花落为下时”。与现在相比,约迟十天至半个月。书中还提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 “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 。而 现在河南、山东石榴树冬季已不需任何防冻措施,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气候比现在冷。4. 从公元 600年到 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唐高宗时期,永徽元年( 650 年)、总章二年( 669 年)及仪凤三年( 678 年)的记载,国都 长安冬季无冰无雪,其气候的温

12、暖可见一斑。唐玄宗(712756 年)及唐武宗( 841846年)时期, 都有记录说皇宫及南郊的曲江池种有梅花和柑桔。 玄宗的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 满梅花, 而有梅妃之称。 唐武宗曾将宫中桔树所结桔子赏赐大臣每人三个。 柑桔和梅树只能 抵抗-8C及-14C的最低温度,而现在的西安,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 -8C以下,有时降到 -14 C以下,梅树已生长不好,更不用说柑桔了。5. 从公元 1000 年到 1200 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十一世纪初期, 华北已没有梅树了。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 (10371101 年)有哀叹“关 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 10211086

13、年)的咏红梅诗有“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 看”之句,嘲笑北方人到南方误认梅为杏。到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太湖洞庭山有名的柑桔全部冻死。南宋时,杭 州降雪时间经常延至暮春。 十二世纪的南宋前期, 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 比 十二世纪以前十年最晚春雪的日期推迟了一个月。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金国使臣来杭时,苏州一带船工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乾道六年( 1170 年),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于重 阳节(阳历 10月 20日)到达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素有“荔枝故乡”之 称的福州,曾先后于北宋元符三年( 111

14、0 年)及南宋淳熙五年( 1178 年),两次因遭到严 寒,荔枝树全部死亡。以上都说明唐、宋两期的气候,温寒大不相同。6. 从公元 1200 年到 1300 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十三世纪初开始, 气温回暖。 南宋庆元六年 (1200年),嘉定六、九、十三年(1213、1216、 1220 年),杭州没有出现过冰和雪。嘉定十七年(1224 年),著名道士邱处机有过描写北京春游诗: “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可见那时北京物候已与今日北京相仿。这种温暖气候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这从华北竹子的分布可得到证明。隋、唐时代, 河内(今河南博爱县) 、西安和凤翔

15、设有专管竹园的衙门司竹监。南宋初期,因无生产,河 内和西安的司竹监被取消了。元朝初期(12681292年),这两处又恢复了司竹监的设置。三、从公元 1400 年 1900 年的寒冷时期竺可桢称这一阶段为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 对区域性的气候变 化有了更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于各种异常的气候及其所引起的灾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在公元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五百年中, 是我国历史时期的第四个寒冷期。 但是, 这期间的 气候仍有多次小的冷暖起伏,其间经历了三次寒冷的变化。1. 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 1470 年)起,到正德十五年( 1520 年)止,大约持续了五十年左 右的时间,其中弘治六年( 1493 年)淮河流域各地普降空前未有的大雪,从当年九月起, 至次年二月方止,降雪期竟长达半年之久,当时苏北沿海变成一片“寂静的冰原”。正德八年( 1513 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湖面宽阔的洞庭湖竟成为“冰陆” ,不仅 可以行人,而且可以通车。以上事实足以证明了这半个世纪我国气候寒冷的程度。2. 第二冷期 从明泰昌元年( 1620 年)起,至清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年)止,长达一百年之久。其中特 别是清顺治七年( 1650 年)至康熙三十九年( 1700 年)的十七世纪后半个世纪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