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30710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一、数一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教时:一课时教学课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

2、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3、 自己探索4、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5、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6、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7、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8、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二、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

3、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六、巩固深化1、 游戏:火车钻山洞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2、 数水果,摘水果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

4、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七、总结评价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反思: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课题二 比一比单元目标:1、 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2、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

5、、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单元重点: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单元难点: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课时安排: 1课时比一比(长短高矮)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页。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

6、较的结果。教具:实物、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二、新课导入。、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明确目标。三、新课教学。、明确比较的要求。()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

7、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练习P4。()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小结。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四、巩固练习。、课本P5想想做做。(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五、质疑。六、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七、

8、作业。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预习P6比一比。反思: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实践探究活动,可使学生明理动情。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提问: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吗?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围一围、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不同。分一分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认识分类的方法。 2、知道怎样进行分类,能按一些简单的要求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 3、渗透集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类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按简单的要求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具盒(木

9、棒、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文具盒(各种笔、尺子、橡皮、戒刀等)教学过程:复习1、数一数,画一画: ( ) ( ) ( 7 )2、比一比:大的画“”,小的画“” 谈话导入:同学们,小玲遇到了一个难题,不知把这些物品该怎么放?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愿意)新课教学1、出示挂图,知道观察课本插图,了解学生观察能力。(1)图中有什么?(文具盒、学具盒、各种笔、各种图形、直尺、橡皮等)(2)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木棒)(3)那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各种笔、橡皮、直尺)2、小结:把同属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分类”。3、我们终于帮助小玲解决难题了,你们真是爱

10、助人的好孩子。4、试练:把圆形圈在一起。 练习设计:1、第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2、第9页第2题,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3、第9页第3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作业:1、复习课本第8第9页2、试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可以怎样分?分成几类?反思: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要求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红、黄两个学具盒内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几个花片,再将自己抓的花片告诉同桌,比比,谁抓的多。提问:你

11、有办法知道谁的多,多多少吗?这时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要求:1、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教具准备: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 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

12、样的位置关系。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二、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1、 出示主题图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2、 讨论交流。(1) 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2) 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的前面。(3) 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3、 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小红在小平的前面,

13、小平在小红的后面。4、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如:在的前面 在的后面 在的上面 在的下面 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5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2)拍手。 上 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三、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

14、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2、“想想做做”第2题。(1) 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2) 小给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3) 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景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投影演示动物图)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小组讨论后汇报。情景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情景3:(投影演示冰霜)小朋友,你能根据冰霜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 句话吗?情景4:最后,小动物们还邀请小朋友去看电视呢!(投影演示组合家庭影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小组交流后汇报。四、 总结评价。1、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2、 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