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30622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典防控知识培训手册沧县卫生防疫站2004年1月目 录1、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非典预警病例“三种病例”的定义2、非典疫情预警指标3、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的报告程序和内容4、非典预警病例和聚集性非典预警病例的报告时限和处理措施5、非典预警报告后的调查和处理措施6、非典患者的诊断标准7、临床诊断非典患者时划分的五个类别及相应处理措施8、流行病学调查程序和方法9、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10、疫点终末消毒程序和物体表面消毒方法11、公共场所的消毒原则12、人体样品的采集、保存和运输要求和方法13、特异性病源学检测的判定标准和解释14、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分级原则和要求15、疫点和疫区处理

2、遵循的“早、准、严、实”原则内容16、“四早”内容发热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非典预警病例“三种病例”的定义1、发热(38C,体温测量标准:医用标准水银体温计测试腋下体温5分钟);2、以下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气短;3、与肺炎或呼吸窘迫综合症(RDS)一致的肺部浸润放射影像学证据或尸体解剖发现无其它明确病因,但与肺炎或RDS一致的病理改变;4、没有其他临床诊断可以解释,又不能绝对排除非典。发热呼吸道病例:具备1+2发热肺炎病例: 具备1+23非典预警病例: 具备1+234非典疫情预警的八项指标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即发出非典疫情预警(以下指标中“14天内”指病人的发病日期间隔在

3、14天内)。(1)同一家医疗机构内:1、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科、放射科等科室或部门内出现一例或以上的医务人员被诊断为非典预警病例;2、14天内出现两例或以上的医院工作人员被诊断为非典预警病例;3、14天内出现两例或以上医院内获得性非典预警病例(病人和/或探视者);4、出现一例或以上非典预警病例死亡。(2)社区内出现聚集性非典预警病例:5、14天内,同一家庭、单位、学校或社区内出现两例或以上非典预警病例;6、14天内,出现两例或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非典预警病例。7、一例或以上从事非典冠状病毒研究的实验室人员被诊断为非典预警病例;8、一例或以上有野生动物接触史的人员被诊断为非典预警病例。发热

4、呼吸道病例、发热肺炎病例的报告程序和内容监测医院内科门(急)诊、发热门诊每日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当日就诊的门诊数、发热呼吸道病例数和发热肺炎病例数。保健科每日将全院汇总数据于当日17时前通过传真或电话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于次日9时前通过传真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防疫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防疫站)于当日10时前通过传真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报市非典办和市卫生局医政科。发热呼吸道病例和发热肺炎病例报告内容主要是病例数和门诊数的报告(见附表1)。非典预警病例和聚集性非典预警病例的报告时限和处理措施1、执行职务的内科(呼吸

5、)、儿科、保健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根据监测病例定义诊断出非典预警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非典预警病例报告卡”(见附表2)报告本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通过传真或电话报告当地(县级,下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内科(呼吸)、儿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的负责人,每天对留存本科室的“非典预警病例报告卡”进行分析并向本院预防保健科报告;预防保健科每天对全院的“非典预警病例报告卡”进行分析,发现符合非典疫情预警指标之一的,应在2小时内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情况。3、各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和预防保健科负责对非典预警病例的转归进行报告。在非典预警病例的诊疗

6、过程中病例的症状和体征随时会发生改变,一旦符合非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的诊断标准,应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作相应报告和处理。 非典预警报告后的调查和处理接到监测医院非典预警病例报告、非典疫情预警指标报告或经县级疾控中心调查核实为符合非典疫情预警指标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对预警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及送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体温监测和医学观察,监测医院负责对预警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一旦出现疑似非典病例、临床诊断非典病例或实验室确诊非典病例,立即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按卫生部2003-2004年度全国卫生系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

7、(见附件1、附件2)开展防治工作。非典患者的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影像学变化,配合SARS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可以作出SARS的诊断。具有临床症状和出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是诊断SARS的基本条件。流行病学方面有明确支持证据和能够排除其他疾病,是能够作出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支持依据。对于未能追及前向性流行病学依据者,需注意动态追访后向性流行病学依据。对病情演变(症状,氧合状况,肺部X线影像)、抗菌治疗效果和SARS病原学指标进行动态观察,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合理、迅速安排初步治疗和有关检查,争取尽速明确诊断。1 临床诊断:对于有SAR

8、S流行病学依据,有症状,有肺部X线影像改变,并能排除其他疾病诊断者,可以作出SARS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若分泌物SARSCoV 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作出确定诊断。2疑似病例:对于缺乏明确流行病学依据,但具备其他SARS支持证据者,可以作为疑似病例,需进一步进行流行病学追访,并安排病原学检查以求印证。对于有流行病学依据,有临床症状,但尚无肺部X线影像学变化者,也应作为疑似病例。对此类病例,需动态复查X线胸片或胸部CT,一旦肺部病变出现,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可以作出临床诊断。3医学隔离观察病例:对于近2周内有与SARS患者或疑似

9、SARS患者接触史,但无临床表现者,应自与前者脱离接触之日计,进行医学隔离观察2周。重症SARS的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三项之中的任何一项,均可以诊断为重症SARS。1呼吸困难,成人休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min,且伴有下列情况之一。(1)胸片显示多叶病变或病灶总面积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3以上;(2)病情进展,48小时内病灶面积增大超过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2出现明显的低氧血症,氧合指数低于300 mm Hg(1 mm Hg=0.133 kPa);3出现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甄别出SARS患者中危重者并及时加以干预治疗,对控制病情是至关重要的。

10、临床诊断非典患者时划分的五个类别及相应处理措施分诊类别及相应处理方式的建议在临床思维上可将SARS诊断问题分为五个层面,将患者划分为五个类别并予相应处理。1不是SARS者:可以排除SARS诊断,进入正常诊疗程序。2不像SARS者:不像SARS,但尚不能绝对排除。安排医学隔离观察。可采用居家隔离观察并随诊的形式。3疑似SARS者(suspected case):综合判断与SARS有较多吻合处,但尚不能作出临床诊断。留院观察,收入单人观察室。4临床诊断者(probable case):基本定为SARS病例,但尚无病原学依据。收至SARS定点医院,但为避免其中少数非SARS者被交叉感染,需置单人病房

11、。5确定诊断者(diagnosed case):在临床诊断基础上有病原学证据支持。收至SARS定点医院,可置多人病房。流行病学调查程序和方法(一)病例的个案调查1.医院所在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SARS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后,应于最短时间内派出流调人员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原则上每例病人至少由2名专业人员共同完成调查。2.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对于不详或有可疑的地方可通过病人家属或医生等其他知情者补充或核实。如病人病情较重或死亡,无法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3.按照SARS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1)进

12、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基本内容:病人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患者发病前后的活动情况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情况。调查表填写要完整,字迹要清晰。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SARS病例的订正报告或转归报告时,应及时做好随访和相关信息的补充调查,进一步完善个案调查表。对病人进行随访时,要注意了解病人健康恢复情况。(二)追踪接触者1.接触者的追踪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根据个案调查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按照SARS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及时开展接触者的追踪、调查和管理。调查内容详见“SARS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表”(附表2)。2.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

13、隔离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做好接触者信息的通报,按照SARS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接触者实施管理。(三)流调注意事项1.流调人员应按照有关SARS防护指南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2.流调人员调查时应注意发现病人隔离管理和消毒、防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四)资料的管理和利用1.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行计算机个案化管理,调查表的数据库要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和分析利用,并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分析结果,以指导疫情控制工作。3.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和汇总分析结果以及调查报告

14、均要及时整理归档。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1.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密切接触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曾与症状期SARS病人或疑似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下列人员:(1)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共同居住的人员;(2)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在一个教室内上课的教师和学生;(3)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同一工作场所(如办公室、车间、班组等)的人员;(4)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密闭环境下共餐的人员;(5)护送病人或疑似病人去医疗机构就诊或者探视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亲属、朋友、同事或司机;(6)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接触过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医护人员;(7)若电梯工为病人或疑似病人,在病人发病后至离开前乘坐过该电梯的所有

15、人员;(8)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9)曾在室内直接为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发病期间提供过服务的餐饮、娱乐等行业的服务员;(10)由现场流调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2.交通工具上的密切接触者判定1)飞机(1)一般情况下,民用航空器舱内SARS病人或疑似病人座位的同排和前后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员。(2)乘坐未配备高效微粒过滤装置的民用航空器,舱内所有人员。(3)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2)铁路旅客列车(1)乘坐全封闭空调列车,病人或疑似病人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和乘务人员。(2)乘坐非全封闭的普通列车,病人、疑似病人同间软卧包厢内,或同节硬座(硬卧)车厢内同格及前后邻格的旅客,以及为该区域服务的乘务人员。(3)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员。3)汽车(1)乘坐全密封空调客车时,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2)乘坐通风的普通客车时,与病人或疑似病人同车前后3排座位的乘客和驾乘人员。(3)其他已知与病人或疑似病人有密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