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8304830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7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织金马家田煤业有限公司一矿一策”瓦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目录第一章 矿井概况 3第一节 交通位置 3第二节、 地形地貌 4第三节、 矿区地质概况 4第四节、 井田境界及资源/ 储量 9第五节、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1第六节、 煤层各参数鉴定 12第七节、 通风与瓦斯抽采 13第二章 矿井瓦斯灾害因素分析 13第一节、 矿井瓦斯储量及可抽量 13第二节瓦斯涌出来源与构成分析 15第三章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23第一节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和要求 23第二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3第三节区域防突措施 24第四节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32第五节区域验证 36第四章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37第一节局部

2、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和要求 37第二节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39第三节工作面防突措施 43第四节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46第五章安全防护措施 50第一节远距离爆破 50第二节设置反向风门 51第三节紧急避险系统 52第四节压风自救系统 58第五章技术经济 62第一节机构设置及防突管理 62第二节技术培训 66为认真贯彻落实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十条规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 82 号)有关 规定,全面提升我矿煤与瓦斯防突管理水平,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现“安全、 精确、 科学、高效”治理瓦斯,有效防范和遏制我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我矿技术人员根据矿 井的地质条件、瓦斯参数、开采技术条件,特制定本

3、矿“一策一矿”实施方案。二、编制设计的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 (2011 版)2、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3、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19 号)4、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十条规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82 号)5、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印发毕节地区煤矿安全生产禁令的通知 ( 毕署通【2010】 18号)6、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煤矿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若干问题的通知 (毕地安监 明电【 2011】39 号)7、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第 37 号令8、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毕府通【2014】 3 号)9、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

4、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毕府办发【 2014】3 号)10、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煤矿瓦斯超限事故调查处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毕府办通【 2014】38 号)11、毕节市安委会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关键环节管控的通知 (毕安委 20151 号)第一章 矿井概况第一节交通位置马家田煤矿位于织金县城南西 267,距织金县城约45km,行政区划属织金县后寨 乡管辖。其地理座标:东经 105 30 00 105 33 00、北纬 26 38 30 26 40 00。矿区由9个拐点圈定,其形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不规则多边形,矿区面积 11.4531km2。矿区有公路经三塘、后寨与织金县城相通。矿区

5、中部马家田至三塘为乡村公路,里 程16km三塘至织金为县道,里程 32km织金县有省道通贵阳、安顺等地,公路交通 相对方便。井田交通位置详见 图1 1 1。图1 1 1井田交通位置图县金龙茶店八步镇纳大坪纳雍雍龙场镇绮陌三甲化起镇中寨县自强2金1牛场镇桂果镇三塘镇营合猫场镇珠藏镇实兴少普黑土小牛场能家场县以那镇大方普定官寨阿弓镇五中上坪寨-16km比例尺1 : 400000导县级行政中心自然村县乡道矿区位置图1交通位置图第二节、地形地貌本井田地处构造剥蚀侵蚀低中山区,区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井田地势两侧 高中间低,受构造和地层岩性影响,北东向脊状山梁与“V “形侵蚀谷地平行相间展布,最咼点

6、在井田西部的大尖山,标咼 +2212.5m,最低点在井田中部长菁河出境处,标咼 +1800m北东向脊状山梁和侵蚀沟谷分别构成了本井田的局部分水岭和当地侵蚀基准 面,标高分别为+2000+2100m和+1800+1850m第三节、矿区地质概况一、地层井田内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F2n)、峨眉山玄武岩(P3 B)、二 叠系上统龙潭组(P31 )、二叠系上统长兴+大隆组(P3C+ d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iy )、 第四系(Q)。其分布与岩性特征分述如 表1-3-1 o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出露于井田北部边缘。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细晶灰岩,局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及白云 质斑块。出露

7、厚度大于30m目前为止,井田范围内钻探没有钻孔揭露该组地层。表1-3-1井田地层简表系统组厚度(m)平均(m)第四系0.50 10.58叠系下统夜郎组(y)0454.58 (残厚)叠系上统长兴组(P3C)4.10 10.567.09龙潭组(P3l)301.01 341.31317.67峨眉山玄武岩(P3)钻孔揭露厚度 0.9125.31中统茅口组(P2m)出露厚度大于30m,钻孔未揭露区域厚度100其分布与岩性特征由老到新分述如下:2)峨眉山玄武岩组(P3B)井田西北部,在龙潭组(P3i)与茅口组(pm之间出露有层状峨眉山玄武岩和辉绿岩,与上、下地层间均为假整合接触。出露区厚度平均大于300m

8、井田范围内钻孔多数揭露了峨眉山玄武岩上部最大揭露厚度25.31m,物性特征: 视电阻率曲线呈中高阻幅值变化的锯齿状反映,密度变化较小曲线幅值较低,自然伽玛 和中子孔隙度曲线幅值较低,低于上部地层,呈明显的台阶变化。3)二叠系上统( P3)本井田二叠系上统地层有龙潭组(P31 )、长兴组(P3C),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1)龙潭组( P3l )为本井田的含煤地层。该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迥沉积组成。厚度为301.01 341.31m,平均厚度为317.67m。出露于本井田西部,出露范围内局部为第四系覆盖。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多旋迥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由灰深灰、灰黑色泥岩、 泥质灰岩、生物碎屑

9、灰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灰褐灰色细砂岩、灰黑色炭质 泥岩及煤层组成。据本井田资料,本组地层含煤一般 2937层,M2 M6 M14 M16 M30煤层为本 井田的重要可采煤层,其它煤层均不稳定 零星可采或不可采。根据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组合及含煤性特征,可将含煤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第 一段( P3l 1) 第二段( P3l 2)和第二段( P3l 3)。 第一段(P31 1)从PsB顶界至B7 (标志层)顶界,厚度为83.00107.61m,平均为93.61m。上部 为浅灰至灰薄层状含铁粉砂岩 含铁细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状粘土岩及煤层;中下部为灰 至深灰色薄层状粘土岩 粉砂质粘土岩 粘土质粉砂

10、岩 浅灰色薄层粉砂岩 细砂岩互 层夹炭质粘土岩及煤层;下部夹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底部为 1.5m 左右厚的灰白色铝 土岩 铝土质粘土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全段含煤10层。 第二段(Pal2)从B7顶界至B4底界,厚度134.55164.34m,平均厚度142.79m。中上部以灰色 薄层粉砂质粘土岩为主,夹浅灰色薄层细砂岩 菱铁质细砂岩 菱铁质粉砂岩 灰色厚 层状粘土岩及煤层,下部灰色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为主夹灰白色薄层状粗砂岩及煤层。一般含煤14层,其中可采煤层1层(M16,局部可采煤层1层(M14下)。 第三段(Psl 3)从B4底板至Psc底界,厚度68.8397.41m,平均厚度81.

11、28m。上部浅灰至灰色 薄层状细砂岩、灰至深灰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夹灰色薄层状粘土质粉砂岩、灰色中至 厚层状细晶灰岩、浅灰色薄至中厚层中砂岩及煤层;下部为菱铁质粉砂岩、菱铁质粘土 岩夹煤层及炭质粘土岩;底部为浅灰至灰色薄层菱铁质中粒砂岩( B4),为P31 3与Pd2 的分界标志层。含煤7层,其中基本全区可采煤层1层(M6、大部可采煤层1层(M2。4)长兴组( P3c ) 出露于井田北部。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晶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夹数层蒙脱石粘土岩,产菊石类化石。厚 4.1010.56m,平均7.09m。因井田内大隆组地层不甚发育,以下将长兴组( P3c )与大隆组合并叙述,统称

12、为 P3c。5)夜郎组( T1y )该组按岩性特征由下往上分为5个岩性段,钻探揭露最大厚度454.58m。分述如下:( 1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一段( T1y1) 出露于井田中部。由灰、灰绿、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粘土岩、细砂岩、粉 砂岩、粘土质粉砂岩及钙质粉砂岩等组成,具水平层理。上部夹12层泥灰岩,单层厚15m左右,底部夹12层暗黄色蒙脱石粘土岩,单层厚23m厚109.40138.89m, 平均128.47m左右。( 2)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二段( T1y2) 出露于井田中南部。灰、浅灰色薄至厚层、块状灰岩,质纯。上部以中厚层至厚 层为主,近顶部为厚层至块状鲕粒灰岩。厚度 9.9822.40m

13、;中下部夹一层黄绿色、灰 紫色钙质粘土岩及钙质粉砂岩,厚 1226m顶部一有13m厚的泥质灰岩,局部厚可 达8m,其下部的鲕粒灰岩则相应变薄。厚140m左右,在7线附近增厚至180m左右,由 东向西变薄的趋势。地貌上表现为陡坡、陡坎。顶部落水洞发育。( 3)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三段( T1y ) 分布在井田的南部。灰、灰绿、灰紫色薄至厚层状钙质粘土岩夹泥灰岩。具水平 层理。中下部夹泥质灰岩和灰岩34层,灰岩单层厚19n,底部为泥灰岩和钙质泥岩。 厚90.00m左右。有西厚东薄趋势,地貌上多呈陡坎。(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四段( T1y4) 分布在井田的南部。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泥晶灰岩。上部一般以

14、块状灰岩为主, 质纯;中部夹数层泥灰岩,中下部以泥灰岩为主,夹灰岩及泥质灰岩。厚100.00m左右。 地貌上多呈陡崖,溶槽、溶沟等发育。( 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五段( T1y5)零星分布在井田南部的较高山顶上。岩性为紫、紫红色薄层状粉砂质粘土岩、钙 质粘土岩组成。大部剥蚀,保留厚度大于 5m。6)第四系( Q)第四系(Q):零星分布在较稳定平缓斜坡上或沟谷中,不整合在各地层之上。主 要为含碎石土、砂质土、残积土及少量河床相堆积层。厚013.20m。二、构造1)、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本井田位于三塘向斜的西翼,井田构造形态受区域构造影响,井田内地层走向,褶曲轴向和断裂构造走向基本与三塘向斜轴走向一致。全井田总体呈一走向NEE倾向SSE的单斜构造,并伴有9条规模不大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井田的南东边 缘,发育有次一级褶皱带,由两个较幅度较小的向斜(蜂子岩向斜、公鸡山向斜)和两 个幅度较小的背斜(六子塘背斜、杀鸡坡背斜)组合而成,褶曲轴走向近NE轴面略向南东倾,两翼地层倾角在一般在 5 18之间。井田北部煤系地层出露一带倾角较陡,一般 2535,向南逐渐变缓,井田中部 至南部倾角 616。总体上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偏中等类型。2)、褶皱构造 蜂子岩向斜位于井田东南部,F3断层以北,轴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