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299719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看云识天气》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云识天气》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云识天气》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看云识天气集体备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过程与方法: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难点。【教学方法】分析法、表格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

2、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象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二、玩味文题板书课题之后,问: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明确: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三、解读课文1速读课文。要求: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1段最后一句。2通读全文。要求: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明确:第一部分

3、(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精读课文。(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这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总分总。如何分层?明确: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第1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明确:“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

4、“姿态万千”相照应。“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2)阅读第二部分。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要求: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晴天云彩简表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

5、过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名称形状变化过程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高晴转阴高层云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更低雷雨冰雹云彩识天气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里紫外红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虹雨

6、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4背读课文。在规定时间内,背诵你喜欢的一两句话。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能区分不同的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语句,学会分析简单的修辞方法。2结合具体例子,初步学习对说明方法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学习欣赏语言的美感。【教学重点】1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2关于说明方法的掌握。【教

7、学方法】分析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赏读课文1提示赏析角度。可以从文法的角度,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可以从限制的角度,可以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2自主进行赏析。方法:可说你的发现,可说你的疑问。(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明确: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2)第1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明确: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3)“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是分类

8、别。(4)“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说明方法是打比方。(5)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隔着云的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句子集

9、中在写“晕”、“华”、“虹”、“霞”的段落。 (6)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 明确: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7)文中的排比有什么作用?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明确: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8)文中还有哪些说明的技巧,举出例子,说说作用。如: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明确:

10、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如: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明确: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明确: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9)在本文中,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例1: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例2: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例3: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例4:卷云和

11、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以上加点的词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二、总结、扩展(这一环节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答案:招牌低层云带来雨雪

12、的云色彩天气)三、随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近几年来,有关酸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酸雨对我国的影响愈来愈大,作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什么是酸雨呢?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来清除它的危害呢?酸雨是指因大气污染而产生的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露等。酸雨中的酸主要是稀硫酸和稀硝酸,另外还有有机酸。酸雨的形成虽然有诸多复杂因素,但根源在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对流层后,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过程,在暖湿静风等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碳或氮氧化物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而形

13、成硫酸、亚硫酸或硝酸、亚硝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酸雨给森林、土壤、湖泊、农作物等带来巨大危害,更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当今世界三大环境灾害之一,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酸雨破坏植物气孔,使植物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林木的大面积死亡。欧洲、北美、亚洲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酸雨的危害;我国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每年都有大面积林木受酸雨危害枯萎或死亡,江苏、浙江等省森林受害面积达128万多公顷,每年林材损失达6亿元,生态效益损失更高达54亿元。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中和土壤中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造成农作物减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极大。酸雨使河流、湖泊的水质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物难以生存。西欧

14、、美国、加拿大等地的许多湖泊正变成生物难以生存的“死湖”。酸雨对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程度令人吃惊。世界上许多千古不朽的建筑物、雕像等,被酸雨腐蚀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像希腊的雅典女神、意大利科洛西姆斗兽场、我国北京故宫的汉白玉雕、卢沟桥上的石狮等等,数千年保存完好的文化遗迹,在数十年间成了酸雨的牺牲品。酸雨更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测算,由于受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等金属含量已超出正常值的几十倍,人类在饮用这种水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毒害。含酸的空气也使多种呼吸道疾病增加。例如,巴西的库巴坦布有20%的居民因受酸雨毒害而患有哮喘、支气管炎和鼻炎,其中5岁以下儿童患病率高达38%。防治酸雨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的排放,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目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情况下,应尽快改变我国对能源利用的传统方式,加快对煤炭液化、气化等技术的研究及生产步伐,加强二氧化硫的排放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环保投入,治理酸雨污染,防止酸雨扩大;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开发低污染新能源,特别是在水能丰富而酸雨危害严重的西南地区加快水能的开发199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