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29802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领域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就是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因此,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的产生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一般而言,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画图、幻灯、

2、录像、实验演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总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客车和轿车三兄弟,分别向小朋友问好并自我介绍。小轿车:“我有三个座位。”中客车:“我有三十个座位。”大客车:“我有45个座位。”根据这一教学情境我让学生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进一步进行计算。然而有的学生在计算45+30、45+3时就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算,从而产生了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使计算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

3、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想出结果,学习计算。精彩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以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小兔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小兔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开心极了,就对小猴先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一些桃。”小猴先生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1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呀?”小兔弟弟说

4、:“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我马上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一盒桃再加3个桃,小猴先生一共有几个桃?小猴弟弟买了9个桃,还剩多少个桃?算式怎么列?通过创设这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打好口算基础,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口算,从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到二十以内进退位的加减法。再到下学期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学习就象爬台阶、滚雪球一样,计算难度越来越大。基础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尤其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5、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会日渐拉开了距离。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

6、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才能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算理,掌握计算能力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过程。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

7、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

8、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四、优化算法多样性,运用计算能力 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应指出哪种方法是一般方法,并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研究。低年级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没有教学中有步骤的优化,他们很难实现对已有知识经

9、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要组织学生及时、积极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好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3-8的例题时,学生就有很多算法:生1:因为8+5=13,所以13-8=5。即“想加算减”;生2:因为10-8=2,2+3=5,所以13-8=5。即“破十法”;生3:13-8可以用13一个一个减,减8次,是12、11、10、9、8、7、6、5,所以13-8=5。即“连续减”;

10、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和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并掌握了他们认为好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积极交流中,汲取了别人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于计算方法掌握就更为深刻。 五、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发展计算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书写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学生做到 认真、仔细。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学生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是否正确,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教师要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