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8294823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紫花苜蓿主要病虫害苜蓿有些病害会造成幼苗死亡、产量降低或利用年限缩短,苜蓿是否会发生病害及病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受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其中,土壤排水不良是导致苜蓿发生病害最主要的原因。苜蓿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有效的措施挽回损失,所以日常管理在于防止病害的发生,而不是发生后治愈病害。选择抗性品种是防止病害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而了解苜蓿常出现的病虫害种类,对于种植苜蓿时选择针对性的抗病品种非常有益。炭疽病 炭疽病容易在湿热条件下发生,可导致苜蓿减产25%甚至以上。感病的枝条会出现较大的卵圆形或棱形病斑,面积较大的病斑呈稻草黄色,边缘褐色图1。病斑面积可能逐步扩大,最后相连环茎

2、一周,导致植株的1个或多个枝条枯死。感病的枝条可能迅速枯萎,看起来就像老年人的拐杖。死亡的枯枝散落在地里,颜色呈稻草黄至珍珠白。受感染的苜蓿根颈会变成蓝绿色,生成的新枝条很少,植株最终会死亡。许多苜蓿品种对炭疽病都有很好或至少中等抗性。图1 感病植株的茎上有稻黄色的病斑图2感病植株右根颈呈蓝绿色丝囊霉根腐病丝囊霉根腐病是潮湿土壤中最主要的一种病害,幼苗感染这种病害生长缓慢甚至死亡,成株感染后会造成根部缓慢发生病害。受感染的幼苗子叶首先变成黄色,之后其它叶片逐渐枯黄,根部和茎部最初呈水泽状灰色,然后变成浅棕或深棕色。幼苗停止生长,但仍然直立。成株苜蓿感染丝囊霉根腐病后根量会减少,没有根瘤或者只有

3、少量根瘤图4。 受感染植株与缺氮病症相似,越冬或刈割后再生缓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既抗丝囊霉又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图3感病幼苗,子叶发黄图4感染根系缺少侧根从左侧数第2对和第4对为感病植株 丝囊霉根腐病分为1代和2代,大局部苜蓿品种对1代有抗性,但是2代会在一些地区发生,并且比1代更具破坏性。如果种了抗性品种,但仍感染了这种病害,那就选择抗2代丝囊霉根腐病的品种。细菌性枯萎病 细菌性枯萎病在苜蓿种植后第二年、三年才开始表现,可能使种植了3到5年的苜蓿地密度严重降低。感染前期,植株变成黄绿色并零散分布在地里。感染严重的植株停止生长,同时茎秆纤弱、叶片小且扭曲变形。病株刈割后很容易发现。病株主根横

4、切面呈现出一个黄褐色圆圈图5,但目前大多数苜蓿品种都对这种病害具有抗性。图5 主根横切面呈现不同程度的黄褐色圆晕褐斑病和叶斑病 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第1、2茬刈割和秋季再生的时候。苜蓿的生长状况和品种的抗病性决定了该病害对苜蓿的影响程度。感病叶片出现黑褐色圆形病斑,边缘光滑或呈细齿状,直径0.52毫米,相互独立(图6)。感病叶片很快变黄、脱落,苜蓿减产,品质下降。严重感染的地块应提前刈割。大多数苜蓿品种对这种病有一定的抗性。 图6 褐斑病状 病斑不集合 叶斑病一般发生在南方,尤其是对春季、秋季或冬季再生出来的幼叶产生危害。凉爽、多雨的天气过后,通常容易出现叶斑病。感染初期出现黑色小点病斑,直径逐渐

5、扩大到3cm左右,叶斑中心呈现淡棕色或者褐色,边缘经常呈现黄色和枯黄色图7。叶斑病病斑一般可继续扩大,相互集合,导致叶片枯死,使苜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目前尚没有对该病有抗性的苜蓿品种。图7 夜班病状 病斑互相集合镰刀菌枯萎病镰刀菌枯萎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导致苜蓿田渐渐稀疏。感病初期,植株表现萎蔫,但一夜过后仿佛又恢复了。随着病害加重,叶片变黄接着脱色,植株的一侧往往呈微红。几个月之后,整株死亡。镰刀菌枯萎病病症与细菌性枯萎病相似,但患该病的植株不会停止生长。鉴别镰刀菌枯萎病时,斜切主根,切面的外缘起初呈现红棕色或者砖红色的条纹,随着病害加重,整个根系变色坏死图8。施用优质化肥、防治豌豆蚜虫及

6、马铃薯叶蝉可以有效减少镰刀菌枯萎病病害的影响,现在的多数苜蓿品种对镰孢菌枯萎病具有抗性。图8 随着病害加深 主根斜切面边缘颜色逐渐加深疫霉根腐病 遇到潮湿、排水不良的土壤,疫霉根腐病容易导致幼苗以及成株苜蓿死亡,疫霉根腐病特别对冷湿土壤中刚发芽的苜蓿危害特别严重,刚出土的幼苗就可能感染病害。开始出现水渍状,接着植株枯萎。成株感染这种病常由于地块排水不良或者积水持续三天甚至更少的时间,发病时先是植株萎蔫,叶片尤其是下部老叶变黄或红棕色,根部出现病斑。严重时主根就会从土壤水分含量饱和处一般为地表以下4到20cm腐烂。植株可能在病菌侵染1周后死亡或者因根量减少,生长放缓而苟延残喘。通常直到积水排除后

7、才能发现根腐病,因为这时苜蓿的根系因为腐烂无法吸收水分,苜蓿开始萎蔫。 排水不良的地块应该选择一些高抗品种。疫霉根腐病病菌容易在土壤中生存,轮作对其的防控效果甚微。但是,如果疫霉根腐病感染不严重的话,通过良好的田间管理能使感病植株存活并提高感病植株的产量。1、在发生病害的区域,增加施肥量以保持土壤的高肥力,促进感病区以外苜蓿侧根的发育,以延长植株寿命。2、防止不合时宜地刈割,防止对苜蓿生长造成太大的压力。大雨过后不能立即刈割,否那么会导致严重感染。还有就是不要在临近霜降前刈割。3、防治食叶型害虫。食叶型害虫会降低植株抗性,使植株更易感染根腐病。4、通过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表层及地表下土壤的排水能力

8、,降低病害感染率。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可导致苜蓿稀疏并减产。根结线虫是一种微型虫,以苜蓿根毛、细根及根瘤为食,从而影响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固氮能力。植株患病后会出现病态,生长缓慢,通常感病植株小面积分散在健康植株中间(图9)。通过轮作或将苜蓿残茬翻入地下后两个月后再种植,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线虫数量。一些苜蓿品种对根结线虫有一定的抗性。图9 根结线虫病害导致幼苗死亡菌核病 苜蓿根颈和茎秆菌核病对苜蓿幼苗的危害非常大,尤其是夏末播种的苜蓿地。感染菌核病后首先出现的特征是秋季幼苗的叶片和茎上出现棕色的小斑点。早春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根颈和茎基部软化、脱色、腐烂。随着感病部位死亡,白色、蓬松的菌丝体开始大

9、量生长,形成黑色的硬菌核图10。这些菌核覆盖在茎上面或者埋藏在地下。春天如果低温潮湿的天气持续,病害会继续扩散,造成植株迅速减少。春播能减少该种病害的发生,翻耕将菌核埋到地里能减少对其它植株的感染, 一些品种对这种病害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图10 苜蓿菌核病春季黑茎病 春季黑茎病常常发生在早春,北部地区多发,导致苜蓿产量和质量降低。底部叶片和茎上出现许多小的暗褐色斑点,然后下部叶片变黄脱落图11。随病斑扩大,茎基部可能出现大面积黑斑,严重感染的茎会死亡。病害传播到根颈和根时,整个植株死亡。病害发生早期刈割可有效减少叶片损伤,控制病害传播。现有的品种对该病害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但没有专门针对该病害的抗

10、性品种。图11 底部叶片首先出现病斑左夏季黑茎病 夏季黑茎病常发生在潮湿闷热的夏季,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影响。夏季黑茎病最早出现在植株基部,然后逐步向茎的上部扩展,导致叶片脱落。叶片上先出现小的不规那么的褐色斑点,斑点边缘呈黄色。叶部的病斑出现在茎部病症之前。一片小叶可出现23个病斑,并在几天内脱落。由下部叶片逐渐向上脱落,是本病最明显的病症。茎部感染出现红褐色至巧克力色的椭圆形病斑,病斑扩大并互相集合直到大局部茎变色。侵染的菌丝不穿透厚壁组织的维管束鞘,病斑被限制在皮层。现在的品种对其抗性较小,提前刈割能够尽量减少损失。黄萎病 黄萎病导致苜蓿从第二年开始减产50%以上,并且严重缩短苜蓿生产

11、年限。叶尖处先出现V型的黄色病斑,有时整个叶片卷曲成长条状,最后整个茎秆上的叶片变黄枯萎,而茎还呈绿色。染病初期,只有局部茎受到影响,病菌会逐渐侵染根颈直至几个月后植株死亡。大局部品种对该病害具有抗性。下面这些方法有助于减少该病菌侵染,防止病菌的扩散。1. 选择抗病性品种。2. 进行轮作。深翻感染黄萎病病菌的土壤,最好间隔2到3年再种植苜蓿,高抗性品种也可以提前种植。玉米和一些谷物不是黄枯病病菌的寄主,适合与苜蓿轮作。红三叶是一种可疑的寄主,因此不适宜在黄枯病感染的地块种植。3. 首先刈割非感染的苜蓿,再在现蕾期刈割已感染的苜蓿。提前刈割可以减少损失,并抑制病菌的传播。虫害管理苜蓿斑潜蝇 19

12、96年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次发现苜蓿斑潜蝇,成虫体型较小,呈黑色,以植株为食,雌虫一般在叶面上或者土壤表层产卵,每片叶子上产1到3粒卵,越冬后化蛹成为黄色蛆状幼虫潜食叶片,随着潜食的深度和宽度的增大,叶面出现伤疤,造成叶片出现许多小孔图12,幼虫逐渐长大变为成虫,掉到地上化蛹。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斑潜蝇一年能够繁育三代。受损苜蓿叶片不仅蛋白含量减少,且容易脱落,造成减产。图12 苜蓿斑潜蝇病状 在美国的中西部地区,第一茬刈割对苜蓿斑潜蝇第一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后几茬的刈割时间和第二代、第三代斑潜蝇发生时间一般是错开的,因此会对苜蓿造成较大的损失。当30%以上的叶片遭受虫害时,就应该立即施用杀

13、虫剂来防治。当在一些植株上出现伤疤时再进行防治效果就比拟差了,因为这个阶段蓿斑潜蝇已从卵变成了成虫,成虫移动性强,杀虫剂的作用就会减弱。在美国东北地区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苜蓿斑潜蝇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在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奏效。苜蓿象鼻虫 苜蓿象鼻虫幼虫以苜蓿叶片为食,大量的象鼻虫成虫可以把叶片吃光,只剩下苜蓿杆,整块地呈现灰白色。通常象鼻虫不仅仅危害第一茬苜蓿,而且严重影响再生苜蓿的产量和数量。象鼻虫幼虫开始呈石板色,随着逐渐长大变为亮绿色,体长9.5mm,头部黑色,背部有白色条纹贯穿身体。幼虫出现在每年的5月份到夏季,幼虫危害顶峰期是在六月中旬。长大的幼虫开始编织网状茧

14、,固着于植株上或是地面的残体上,1-2周后成虫羽化。成虫褐色,长约4.75mm,背部深色条纹。象鼻虫成虫取食叶片较短时间后,大多数离开苜蓿地进入休眠期。到了秋天,他们又重新回到苜蓿地并赶在降温之前产卵。在北方大多数地区,秋后产卵并不常见,大多数是在来年春天产卵。因此北方地区应该在五月中旬检查苜蓿象鼻虫的情况,南方地区的检查时间要早很多,当地块有40%以上苜蓿明显出现象鼻虫病害迹象时不是指叶片有40%脱落,就要进行灭虫处理了。 如果病害 时间发生在7-10天的刈割期内,那就尽快刈割,刈割可以带走大局部的幼虫,否那么必须尽快喷洒杀虫剂。 另外,可以参考下表可以进行本钱分析,来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化学灭

15、虫。表1 现蕾期苜蓿象鼻虫化学防治经济分析防治费用元/亩苜蓿价格元/吨284.4347.6410.8474537.2600.4663.6726.8幼虫数量/枝7.34.03.32.82.42.21.91.81.68.34.63.63.22.72.42.22.01.89.45.24.23.63.12.72.52.22.010.45.84.74.03.43.02.72.52.211.56.35.24.43.83.43.02.72.512.56.95.64.84.23.73.33.02.711.57.46.25.24.53.93.53.22.9来源:内布拉斯加大学,1993年 如果你因为象鼻虫虫害提前进行了刈割,在割后要仔细检查残茬,幼虫和成虫都采食根颈上发出的新芽,采食速度可能超过芽的形成速度,导致苜蓿地不能再绿起来。因此必须仔细检查苜蓿残茬周围的土壤及叶片背部,如果还有好多象鼻虫残存,或者说刈割后3、4天了苜蓿地还没有绿起来,要尽快除虫。如果再生幼枝有50%出现虫害,每平米有60至80只幼虫,也要立即施用杀虫剂。蚜虫 蚜虫危害后苜蓿矮化、叶片发黄、产量降低。蚜虫危害严重的植株在天气炎热时会萎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