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偷走孩子的梦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293452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别偷走孩子的梦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别偷走孩子的梦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别偷走孩子的梦想 儿童心理学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孩子在做梦、追梦的过程中,会产生强劲的力量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为或远或近的目标投入全部的努力,她们的眼中神采飞扬,对未来充满信心。什么是梦想心理学认为,梦想是发明想象的一个特殊形式,是一个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很多发明性的想法源于个人的梦想。梦想对幼儿的心理成长含有主要意义。首先,梦想能够指导和激励孩子。梦想是孩子内在的自我形象理想化的结果。有梦想的孩子,她的自我认知往往是主动的,她含有极强的自信心,梦想会成为孩子不停发展和成长的强大心理内驱力。其次,梦想让孩子学会坚持。因为心中有梦想,孩子碰到困难时会主动想措施克服,而

2、不是放弃,也所以让孩子学会了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进。再次,梦想让孩子产生发明的火花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一项对在各自领域尤其是科学和创造领域成就卓著的人物的研究表明,她们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和其童年梦想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梦想是孩子发展的翅膀,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石。依据对现实的真实反应程度,梦想可分为有益的和荒谬的两类:从实际出发,能够鼓舞个体向上的梦想是有益的梦想;扭曲现实或脱离现实的则是荒谬的妄想或空想。16的幼儿,因为受个体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限制,她们不会考虑所谓的常识和道理,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轻易产生很多浪漫但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想和仙女交好友,或是像鸟儿一样翱翔等

3、,因此需要家长的宽容和指导。但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不了解梦想对孩子心理成长的主要性,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予打击,不知不觉中,孩子的梦想就被偷走了。家长的误区家长的教育误区不外乎以下三类:误区一:嘲笑孩子的梦想菲菲从小有一个梦想,就是要做一名飞行员,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幼儿园老师的激励下,她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父亲。面对表情郑重而兴奋的女儿,父亲竟然哈哈大笑,说:“你太异想天开了!你是一个女孩子,怎么能当飞行员呢?当飞行员应该是男孩子的梦想。”自己的梦想被父亲嘲笑,圆圆很沮丧。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梦想只是一时兴起的幻想,往往不认为然,甚至加以嘲笑。这是严重的教育误区。从4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有

4、了独立的意愿,并能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56岁的孩子已经具有了基础思维能力,梦想对她们而言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只不过这个目标还比较模糊,缺乏详细计划。但孩子比起成人更无所畏惧,充满了要实现梦想的热情,这是孩子十分可贵的品质。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梦想加以适时的主动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以激励她们不停坚持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对孩子的梦想加以指责和泼冷水,那样只会扼杀孩子的热情和坚持到底的勇气。误区二:否定孩子的梦想蕾蕾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歌唱家。她热爱音乐,热爱唱歌,热爱一切和音乐相关的东西。可是母亲要求她提前学习小学的课程,这么以后才不会落后,才能考上名牌大学。“可是,我想成为歌唱家呀!老

5、师也说我很有天赋呢!”蕾蕾把珍藏在心里的梦想告诉了母亲。“歌唱家?”母亲冷冷地说,“有多个搞音乐的能成为歌唱家?假如成不了歌唱家,还耽搁了学习,你说,你还能做什么?现在,当个老师还得大学毕业呢。你呀,别做梦了,还是趁早抓学习吧!”有些家长习常用成人的标准评判孩子的梦想,一旦孩子的梦想和家长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家长就否定孩子梦想的价值,强行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这么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假如家长习惯了为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一个无助感,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丧失基础的判定力和独立能力,变得极度依靠父母。家长应该学会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认真倾听孩子的梦想,和孩子一起讨论,引导其

6、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否定和命令。误区三: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蕊蕊的母亲小时候学习十分优异,可是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她没能上大学。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大学梦。看到同事们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报爱好班,她不甘落后,给蕊蕊报了四个爱好班,而且全部和未来的高考有一定关系:英语启蒙班、奥数班、书法班和钢琴班。一旦蕊蕊有懈怠情绪,母亲就会施以严厉的处罚,包含打手心和不给饭吃。母亲还总是说:“只有现在好好学,长大后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不然就像母亲这么,天天辛劳工作,还被人瞧不起。”很多家长把孩子看做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自己的人生缺憾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填补,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而扼杀

7、孩子自己的梦想。家长在这方面往往很固执,认为自己是过来人,为孩子做的决定是正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世界的态度、解释方法和行为方法,是天赋、环境交织的结果,她们会选择不危及本身的探索方法,固定为自己的认识及行为模式。假如一定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但剥夺孩子童年的愉快,孩子成年后也会深受个性压抑之苦。因此,家长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梦想,主动引导孩子的发展,这么孩子才能在追梦的路上跑得更远更加好。引导激励那么,对待孩子的梦想,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仅仅呵护是不够的,还要主动引导孩子把梦想现实化,还要激励孩子为梦想而努力。详细的,家长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1. 营造宽松的环境。芬兰

8、只是一个北欧小国,却在很多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排名也居于世界前列,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优秀的教育理念。芬兰教育于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淡化精英意识和竞争意识,不给孩子设定硬性指标,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不停激励孩子,陪着她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家长激励每一个孩子的梦想,相信每一个孩子全部有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而家长乐于和孩子一同发展,共创共享。2. 学会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每一个人全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全部有自己的喜好和情趣,因此家长必需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对等的关系。研究发觉,在民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更多的

9、主动素质,也更轻易在未来取得成功,而民主型家庭的特点就是家庭组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家长给孩子有益的指导。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独立空间,激励孩子大胆尝试,勇于探索。3. 倾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全部期望父母能够了解她的想法,为她加油。假如家长发觉孩子对某件事物尤其感爱好,先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而是接收孩子的阶段性想法。有了家长的了解和支持,孩子会愿意更详细地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梦想和计划,家长也就取得了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梦想并给予合适指导的机会。4. 接纳孩子的梦想,相信孩子。自信心对孩子很主要,有了自信,孩子就会主动参加活动,主动跟人交往,在机遇面前比其它人更善于争取。树立自信的过

10、程就是战胜自己心理障碍的过程,因此家长必需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孩子的优点,激励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告诉孩子“你很尤其”“你是独一无二的”“母亲为你感到骄傲”。这种主动暗示的作用是十分主要的,能够不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5. 和孩子一起绘制梦想蓝图。光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梦想细节化、详细化,才能付诸行动。细节化、详细化的梦想就是目标。在明确了目标的基础上,家长能够让孩子强化梦想的动机,如让她想出尽可能多的理由,说说为何她想成为梦想中的那种人,这么会使她的想法更明确化、深刻化,也让孩子理性地思索她奋斗的方向,从而更明确地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并在

11、行动中激发自己的潜能。6. 和孩子一起享受追梦的过程。每一个梦想,全部有一个从初步设想到牢靠树立的过程。对孩子刚刚萌发的梦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无异于拔苗助长,轻易让孩子产生沮丧感。在梦想的发展期,需要家长有耐心,帮助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和孩子一块成长、追梦。行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不停激励是必备的。在孩子碰到困难时,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并在合适时候给主动的精神支持。当然,梦想之花总会有结果的时候,当孩子取得了一定成绩,父母应该大力地赞扬和肯定,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品尝到梦想所带来的真正乐趣。这么,梦想才会成为一个激情和决心,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xx:陈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