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291717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经管系毕业论文样张定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页面设置中页边距为:上3厘米下2厘米,左3厘米右2厘米,装订线0厘米,装订线位置为左使用一号华文行楷样张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生毕业论文使用二号宋体题 目 专业全称所属系部 经济管理系 空白所填部分文字使用宋体三号 专 业 各栏目前的名称均使用黑体三号 年 级 201X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毕业学期6月中旬的某一天201X年 6 月 XX 日6三号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全文封面参照样张1格式,参考文献下的内容采用单倍行距,其他均采用1.5倍行距从绪论开始编页码,1开始样张2 目 录绪 论1一、相关文献1(一)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自由扩散和区域经济收敛观点1(二)累积因果理论关于技

2、术完全不扩散和区域经济发散观点2(三)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创新内生性和区域经济发散观点2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动趋势2(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31塞尔指数3(二)区域经济与创新能力的耦合效应4结 论5致 谢6参考文献6目录利用自动生成方法生成,自动生成方法如下:点菜单中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进入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目录,点修改,对每一、二、三级目录属性进行修改成上述相应的格式。完成确定即可。居中,三号黑体,上下各空一行样张3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效应分析小四号黑体,居中,中间空两格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效应。为此,首先运用塞

3、尔指数、基尼系数、耦合度、收敛和收敛对比分析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90-2007年间我国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具有集聚性特征,尽管创新能力的集聚程度更明显;两者的耦合效应越来越强,但在东中西部呈递减分布;两者在东部地区都表现为收敛性,但在中西部和全国总体表现为发散性,区域间发散是主导力量。其次,运用递归(recursive regression)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再者,运用Markov转换矩阵描述和预测其动态转变过程。递归和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初始经济条件并不能保证区域经济收敛,但对后期创新增

4、长率有显著的影响;前期知识存量只是在短期内支撑经济和创新增长;R&D努力是经济和创新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导致区域经济发散;技术在空间的有条件扩散是形成俱乐部收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通过Markov转换矩阵进一步发现,经济和创新能力双强的区域是一个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稳定系统,经济和创新能力双弱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弱且很难向双强区域转变,但中间状态的区域经过一定时期努力有向双强特征区域转变的可能,这为制定区域政策提供了空间。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 耦合效应 收敛 Markov转换矩阵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一般35个关键词,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之间空两格小四号黑体,缩进2

5、字,上空1行四号宋体,加粗,居中,两字中间空两格样张4绪 论小四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从二十世纪初熊比特(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概念,到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等创新理论的日臻完善,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日益成为共识,但具体到空间层面,创新及其扩散过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理论界还存在不同的观点。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创新(或技术,下同)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在技术自由流动和相同生产函数下,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率收敛;内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的报酬

6、递增特性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率发散(刘乃全,2000)。至于创新在空间扩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认为技术在空间上完全不扩散,创新仅惠及本区域,因果循环机制加大区域间增长率差异而呈发散趋势(Kaldor, 1975);而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技术在空间上具有扩散效应,尽管是一个有条件和可能缓慢的过程,有条件的扩散导致区域间存在追赶(catching up)或落后(falling behind)的分化现象(Abramovitz, 1986),区域间经济增长率呈俱乐部收敛特征。因此,关于创新及其扩散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在空间或区域层面之间是否具有耦合效应,理论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

7、。以下正文中:各级标题为顶格,四号宋体,加粗;其他内容为段落首行缩进2字,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均为1.5倍行距。一、相关文献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知识和技术在空间上是自由扩散、完全不扩散,还是有条件地不完全扩散,新古典增长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对这些观点的差异,至少在区域层面的观点差异,导致了对区域经济增长最终是收敛还是扩散等存在着争议。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自由扩散和区域经济收敛观点以索洛(Solow,1956)等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New Classic Growth Theory),假设要素(技术、劳动力和资

8、本)自由流动、相同的生产函数与不变的规模效应,认为资本回报(资本的边际收益)是资本-劳动比率的负函数、工资率(劳动的边际收益)是资本-劳动比率的正函数。当Borts(1960) 将新古典增长模型运用到区域时认为,区域间相同生产函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将从低工资水平的区域向高工资水平的区域流动,而资本则沿相反方向流动,这些要素流动直到产出增长率的差异消失为止,长期的稳定状态和增长差异的外部决定因素达到均衡。因而,人均收入或产出水平的增长率与其初始人均收入或产出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贫穷区域的增长要快于富裕区域,区域间增长率差异最终会消失,区域经济呈收敛或收敛特征(Baumol,19

9、86; Barro and Sala-i-Martin, 1991; 1992;等等)。(二)累积因果理论关于技术完全不扩散和区域经济发散观点以卡尔多(Kaldor,1975)等为代表的累积因果理论(Cumulative Causation Theory),尽管也认为技术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但不赞同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规模效益不变的假设,(三)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创新内生性和区域经济发散观点以Romer(1990)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认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源于R&D活动的投入及其

10、对知识存量的有效利用;创新增长率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率。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w Economic Geography)则将内生增长理论运用到区域层面,认为经济空间集聚与创新具有内生关系,知识和技术的本地化效应引起报酬递增和加速经济增长,从而区域经济增长率呈发散的趋势。三、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动趋势我们运用塞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指标对比分析创新能力与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耦合度指标测度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还运用收敛和收敛测度其变化趋势;选择人均GDP作为衡量经济水平的指标、人均专利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需要

11、指出的是,创新能力的测度比较复杂,Griliches (1990)指出,专利作为产出变量存在着不足,如有些专利并没有商业化价值,专利往往过高估计创新产出的真实价值;同时,有些企业为了能及时推出新产品或保密商业技术而不申请专利,出现遗漏而低估创新产出的真实价值,但人均专利作为创新能力指标依然是常用的方法(Acs, et al., 2002)。(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1塞尔指数塞尔指数(Theil,1967)的基本含义是:当研究某一经济社会活动的非均衡程度时,将总体考察对象按特定属性划分为N组,分为两部分考察,一是各组之间的非均衡程度,二是同组内的非均衡程度。本文借鉴陈秀山和徐瑛(2

12、004)用塞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经验,我们用塞尔指数对比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分布差异,结果见表31。表名在表格的上方,字体为宋体、五号、加粗、居中表头字体为宋体、五号、加粗、居中表格的内容字体为宋体、五号、居中从中发现:首先,从经济水平的塞尔指数看,区域间塞尔指数逐步增大,区域内塞尔指数逐步降低,但总塞尔指数略微增大,说明经济水平的非均衡分布有所加大,这种非均衡主要来自于区域间的差距,这支持陈秀山和徐瑛(2004)关于我国区域差距加大主要是东中西地带间差异造成的观点一致;其次,从创新能力的塞尔指数看,类似于区域经济的分布特征,尽管塞尔指数都高于经济水平的对应值,一方面,说

13、明了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反映了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差异比经济水平更大,支持吴贵生等(2007)关于创新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和非均衡的观点。表3-1 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下我国经济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塞尔指数年份经济水平塞尔指数创新能力塞尔指数总和区域间区域内总和区域间区域内19900.08250.04260.03990.38200.10200.280019910.09240.04890.04360.38450.12980.254719920.10060.05780.04280.39470.13040.264319930.11100.06620.044

14、80.35620.12630.229919940.11120.07110.04010.33790.12160.216319950.10610.07160.03440.34990.15660.193419960.11320.07780.03540.33480.17650.158319970.10440.07100.03340.35400.19980.154219980.10890.07450.03440.35180.21130.140519990.11460.07940.03520.33520.20250.132620000.10410.07190.03220.31410.19230.121720010.11810.08350.03460.40030.24020.160120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