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创新的火花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290217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燃创新的火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点燃创新的火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燃创新的火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燃创新的火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点燃创新的火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点燃创新的火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燃创新的火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燃创新的火花 二河小学 孟凡英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传承”而缺少“创新”,为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那就必须力求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唤起创新意识,点燃其创新的欲望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

2、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在讲梯形的面积公式时,传统的方法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然而在教学时,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有的同学就说可以用推导出,有

3、的说用三角形.结果都推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得到一些僵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对世界的好奇心。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

4、“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

5、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

6、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意以下几点:.1、习惯是创造的大敌“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天真稚嫩的创造力,培养了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教师就是权威,书本上的就是对的,偶尔有教师试图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便会招来非议,所以教育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习惯是创造的大敌,我们要想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自由是创造的温床 罗素说:“富有才华的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强求一律的压力的童年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愉快的探求新知识,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包袱,能大胆地、无拘无束的讨论问题,论证

7、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3、兴趣是创造的源泉 教育家乌申斯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造性的火花才会被点燃,才会妙思泉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的潜力4、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又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才能探索学生想象的空间。三 、提高创新能力,学会再创造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

8、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比如,把一个长方形硬纸平

9、均分成15个小正方形,如下图:试把它们剪成3份,每份有5个小正方形,折成3个没盖的正方体纸盒。学生发挥想象力剪、折,一次不成功,再来一次,几经挫折,终于成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为创造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1)(1600-160020%)(160020%5)(2)51600(160020%)-5(3)1600(1-20%)(160020%5)(4)(1-20%)(20%5)(5)520%-5学生数学活动的实践中

10、学习数学、学会创造。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

11、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找到的窍门,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3000多年前,古希腊生物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创造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