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289186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五第14讲演练专题冲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3南京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1)据材料一,概括

2、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解析: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第(1)(2)(3)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归纳作答即可。第(4)问要结合前三问,从转变民风的重要性、措施和作用等角度思考。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两点)(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两点)(4)启示:

3、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两点)2(2013淄博一模)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摘自临川先生文集(1)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2)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民不加

4、赋而国用饶”“不独费出之无节”“生天下之财”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回答。第(2)问紧扣其在今天有益方面的体现,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答案:(1)思想: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实践: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任答三点)(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3. (2013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

5、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鳌江论坛(1)依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解析:第(1)问材料主要从政治上“神圣罗马帝国和

6、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概括即可。第(2)问天主教强调因行称义,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会,而因信称义,则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进步意义”主要是动摇天主教会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答案:(1)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2)不同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意义: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

7、要的民族教会。4(2013南昌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末,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他们地位相当,所处时代和大环境也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追根溯源,李鸿章的脚跨进了新时代,而脑袋却还留在旧时代。如梁启超说:“伊藤博文能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

8、则惟弥缝补苴,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尽管他受了鸦片战争后“经世之学”的影响,但他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比较浅薄的“器物”层面上。他作为大清重臣,迫于满朝清流非议之压力,变革只敢触及器物层面,绝不敢越“中体西用”雷池半步,抱残守缺,胶柱鼓瑟,“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如他自己所言,只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别(1)由于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从而造成两国“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2)明治政府在推行“文明开化”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对其进行评价。解析:第(1)问注意理解“造成上述不同的原

9、因”,是指“两国统治阶级对变革的态度和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可联系材料与教材所学明治维新、洋务运动等知识,分别概括两国统治者的态度及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的原因。第(2)问根据教材所学概括“文明开化”的成效即可;对“文明开化”进行评价,可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多角度回答。答案:(1)态度不同:中国清王朝统治腐朽,清政府内部顽固势力强大,反对一切变革,尤其反对变革封建专制制度。而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有限变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实行包括改革政治制度和土

10、地制度在内的全方位“变革”。 (2)成就: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浓厚。5. (2013云南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

11、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的“影响”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它为资本主义经济提

12、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可以知道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答案:(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6. (2013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

13、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习。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材料二刘晏认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其所总领,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遂以成风。”刘晏虽掌管天下财赋,位高势盛,经手的钱物数不胜数,却为官廉洁,不谋私利。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概括刘晏的理财理

14、念,并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一、二,分析刘晏改革成功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代刘晏改革的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逐条列出即可,理财对政府对人民产生的影响。第(2)问从材料分析“成功的原因”,首先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切中时弊,之后从用人、自身廉洁等方面分析。答案:(1)理念:安民、养民为先,优先发展经济;改变政府专卖,尊重市场规律;减少官员开支。影响: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2)原因:切中时弊,大胆创新;勤政爱民;选贤任能;廉洁奉公。(任答三点即可)由于自主命题省市选考内容考查形式多样,本模块特设部分选择题,供

15、其选用。7. (2013中山期末)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保护宗法贵族的利益AB. 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理解能力。“为户籍相伍”,即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这样既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统治,又增加了国家的收入。题干材料与无关。故选B。8. (2013内江一模)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拓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贺楼汉姓元穆陆贺刘楼A.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这一举措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B。9(2012四川文综)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