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网群技术导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286887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网群技术导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微网群技术导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微网群技术导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微网群技术导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微网群技术导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网群技术导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网群技术导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网群技术导则1范围本导则用于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微电网群(以下简称“微网群”)的功能设计以及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6标准电压GB/T 2900.50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通用术语GB/T 2900.57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运行GB/T 2900.58电工术语发电、输电及配电电力系统规划和管理GB/T 12325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偏差GB 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GB/

2、T 14549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谐波GB/T 15543电能质量 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7624.1电磁兼容综述电磁兼容基本术语和定义的应用与解释GB17625.2电磁兼容限值对每相额定电流W 16 A且无条件接入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 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 17625.3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6 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 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 17625.6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6 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流的限制GB/T 17626.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GB/T 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

3、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GB/T 17626.13低频抗扰度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口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GB/T 17626.2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GB/T 17626.2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

4、输入端口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DL/T 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IEC 61000-4-30 : 2008电磁兼容 第4-30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测量方法DB45/T864-20123术语和定义加引用标准DB45/T864-2012等标准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分布式发电 distributed gen eratio n(DG)不直接接入输电网、分散布置在电力负荷附近、为环境兼容的小型发电装置,例如微 型燃气轮机、光伏发电、燃料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发电、农村小水电等。3.2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resource(DR)不直接接入

5、输电网的电力发电装置,包括分布式发电和储能。3.3微电网 microgrid由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共同组成的系统,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既 可并网运行,也可孤岛运行,并可满足就地用户对电能质量、供电安全等的要求。3.4微网群 Microgrid clusters控制、当特定区域内出现两个及以上微电网后,微电网之间为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电气、 信息等联系,所形成的群落称为微网群。以微网群与配电网的关联状态可将微网群类型分为两类:并网型微网群、离网型微网 群。3.5并网点 point of connection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微网群以及配电网之间的电气连接点。3.6孤岛isla nd与

6、外部大电网失去电气连接,内部的发电设备为就地负荷提供电能的现象。分为非计 划性孤岛和计划性孤岛。本标准中除特殊说明外,孤岛运行均指计划性孤岛运行。3.7防孤岛 anti-island在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发生时,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分布式电源与主电网断开,防止 出现非计划性孤岛效应。3.8黑启动 black start系统失电后,不依靠外部电源,独立地启动内部发电机组和恢复负荷供电的能力。4微网群功能设计为实现微网群内微电网共同的目标,微网群应有能量管理、协调控制、储能、电能质 量保障、保护及通讯等基本功能;微网群结构宜简单实用,满足供电可靠性和能量互济的要求。4.1微网群能量管理系统微网群能量管

7、理系统是在供求预测和调节能力评估基础上通过各微网之间能量互济来 实现微网群优化调度和能量管理的目标,确保微网群的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软硬件配置微网群能量管理系统硬件应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等。微网群能量管理系统软件应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应用软件应包括发/用电功率预测软件、潜在调节能力评估软件、能量优化调度软件、应急管理等。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采集和存储功能实现能量管理系统与各测控设备的通信,完成各设备运行数据的 采集与远方参数设置,并存入系统数据库。4.121数据采集实现发电系统、储能系统、负荷、并网点、气象站等设备的开关量、模拟量、通信状 态量的采集。数据存储数据

8、存储于微网群能量管理系统数据库。实现分布式电源、负荷、气象站等设备历史 运行数据,事件顺序记录及能量管理分析计算结果的存储。4.123发/用电功率预测2小时内分布式发电和负荷的功率预测宜包括当前5分钟、10分钟内分钟级以及未来5分钟,次日24小时等预测数据。潜在调节能力评估实现微网群分布式发电和负荷的优化计划安排与潜在调节能力评估,包括多时间尺度 分布式发电和负荷功率等预测、日前调度计划、实时调度计划、潜在调节能力评估功能。能量优化调度并网运行方式下,实现能量调度以与配电网交互功率最小、储能充放电次数最少和最 大化利用间歇性能源为目标。离网运行方式下,实现能量调度以微网群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最

9、大限度保障重要负 荷稳定供电为目标,实现微电网之间的能量互济。4.2微网群协调控制系统微网群协调控制功能微网群协调控制系统负责执行微网群能量管理系统下达的指令,完成微网群的状态切 换、联络线功率控制、低周低压减载及高周切机,实现微网群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联络线功率控制微网群并网状态下,控制微电网之间、微网群与配电网之间的交换功率和储能系统充 放电功率。微网群离网状态下,控制微网群内各微网之间的交换功率和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423状态切换423.1 并网转离网微网群并网运行状态下,控制并网点开关,协调储能变流器控制模式切换,实现并网 转离网的平滑切换。微网群离网运行状态下,控制并网点开关,协调储

10、能变流器控制模式切换,实现微电 网并网转离微网群的平滑切换。423.2离网转并网微网群离网运行状态下,控制并网点开关,协调储能变流器控制模式切换,实现离网 转并网的平滑切换。微电网离网运行状态下,控制并网点开关,协调储能变流器控制模式切换,实现微电 网离网转并微网群的平滑切换。黑启动微网群协调控制系统应具备黑启动功能,按能量管理系统选定的储能或其他电源作为 微网群主电源实现黑启动,其他微电网同期并入,实现整个微网群的黑启动功能。4.3微网群储能根据微网群运行目标配置适当容量的储能系统。可根据负荷特性需求配置功率型、能 量型、或者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微网群储能容量应满足黑启动的需要,且不宜高于间

11、歇性电源容量。4.4电能质量微网群应对各并网点电能质量实时监控,并网点的电能质量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4.5继电保护微网群的保护应符合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其技术条件应满足GB/T14285和DL/T 584的相关要求。并网点宜配置带方向性的电流保护。微网群应具备快速检测孤岛且立即断开与配电网连接的能力,其防孤岛保护应与配电网侧线路重合闸和安全自动装置动作时间相配合。4.6通信微网群应配置满足需要的通信系统。4.7电能计量并网点应配置双向电能计量装置,满足DL/T 448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5微网群测试5.1离网转并网功能测试同期并网功能测试:测试微网群在离网稳定运行

12、状态下由离网转并网的同期并网功能。故障后恢复并网测试:测试配电网故障后恢复正常运行时,微网群重新并网的功能。5.2并网转离网功能测试测试微网群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按计划断开与配电网连接的功能。5.3能量管理功能测试并网点交换功率控制功能测试:测试微网群响应能量管理系统功率调节指令的能力, 包括响应时间和响应程度的测试。5.4电网异常响应测试测试配电网侧出现电压或频率异常情况下微网群的响应特性,包括电压异常响应测试 和频率异常响应测试。5.5防孤岛保护功能测试配电网失电而微网群独立运行时,测试微网群防孤岛保护断开并网点开关的功能。微 网群防孤岛保护断开并网点开关的响应时间不应超过2s。5.6电

13、能质量测试电能质量测试应在真实配电网中进行,测试点为微网群并网点,包括谐波测试、电压 波动与闪变测试、直流注入量测试。5.7监控与通信功能测试监控与通信功能测试数据包括正确性及性能测试、联动试验、时钟同步测试、传输规 约测试。AA附录A(资料性附录)微网群特征为了合理设计和建设微网群系统,需从运营模式和支撑技术两个方面分析其主要特征。微网群内部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能量互济,并且使其供电区域的供电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微网群合作运营模式特征包括:(1) 存在多个(指两个及以上)邻近的非均质子微电网(均质子或非均质子);(2) 子微电网之间存在主动发起的电气、控制、信息等联系(实现的途径);(3) 构成

14、微网群的各子微电网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可靠性、降损、能量互济等 )。微网群技术形态应具备的三个重要特征:(1) 存在功能不同的多级别 PCC点;(2) 具有多种运行方式并可灵活切换;(3) 配备有支撑协同调控的二次系统。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分布式发电通常指不直接接入输电网、分散布置在电力负荷附近、容量在数千瓦至数十兆瓦之间、为环境兼容的发电装置, 例如燃气轮机、光伏发电、燃料电池、风力发电等等。 分布式发电加上分布式储能,统称为分布式电源。 分布式电源作为大电网的辅助和补充,能有效缓解地区供电紧张,同时促进了绿色、清洁、环保、低碳的电力供应,是未来电力系统 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微电网是利用

15、分布式电源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智能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微电网具有如下特点:1) 包含分布式电源和负荷;2) 应用电力电子技术;3) 既可以工作在并网状态下,又可以工作在孤岛状态下,对于外电网表现为一个整体;4) 满足用户需求,提供稳定、安全和可靠的电能。微电网可以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能够实现电网、电源与用户的互动, 促进配电网由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转变。微电网的建设有助于提升用户侧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当特定配电网区域内出现多个微电网后,它们之间可能发生进一步的联系,形成微电网群落。总体来说,微电网群系统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包括:1)包含多个(指两个及以上)临近的非均质子微电网;2)子微电网之间存在主动发起的电气、控制、信息等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